在冬奥会中,花样滑冰无疑是最吸引观众眼球的项目之一。 说起花样滑冰,我会想起申雪、赵宏博、羽生结弦、普鲁申科、俄罗斯的“娃”等家喻户晓的名字,以及乘着雾急速旋转的空中跳跃。 事实上,直到18世纪,在现代花滑的诞生地欧洲,滑冰的动作既听不到优美的外形,也听不到悠扬的音乐。 作为后世单人、双人滑的“标签”的旋转跳跃,当时还没有诞生。 冰上跳跃的目的只是为了避开障碍,越过树枝,跃过帽子的顶部。 到底是什么使滑冰向现代花样滑冰发展,从纯粹的滑冰变成了技术和艺术兼具的形态呢? 在众多的答案中,可能与脚尖艺术——芭蕾有关。
滑冰与芭蕾历史上的“邂逅”
公元前约3000年的斯堪的纳维亚,前人打磨牛马的骨头后,在前后端打孔,穿兽皮,绑腿,在冰上滑行。 虽然起步很早,但从滑冰到花样滑冰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13世纪到14世纪,荷兰人在溜冰鞋上加了磨犁板的铁制冰刃。 到了17世纪,有记录显示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向荷兰人学习了简单的滑冰技术。 作为交换,查尔斯二世命令他们传授英国乡村舞蹈。 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掌权的时代,法国宫廷引进了滑冰。 当时,芭蕾舞史上著名的改革家、“肌肉芭蕾”的旗手诺维尔兼任滑冰教师,培养了优秀的溜冰者。 这个时期,轮滑见于法国宫廷的大型表演中。 我国也有冰雪运动,清代是冰雪运动的黄金时期,宫廷里经常举行大规模的“冰嬉”活动。 总的来说,直到19世纪,滑冰还缺乏观赏性和艺术性。 现代花样滑冰似乎在等待转折点。
直立I形旋转
转折点出现在美国人杰克逊海恩斯的横空出世上。 杰克逊海恩斯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纽约,以前是芭蕾舞演员。 在他生活的时代,欧洲舞蹈团经常组成一个小型演出队去北美大陆。 其中有浪漫芭蕾的代表人物奥地利舞蹈家范妮埃尔斯勒。 范埃尔斯勒在美国上演了《吉赛尔》等剧目,风靡一时。 当时华盛顿的国会议员们推迟了会议时间去看她的演出。 以范尼埃尔斯勒为首的欧洲演出团体将浪漫芭蕾的种子播撒在北美。
当时,还很年轻的杰克逊海恩斯被浪漫芭蕾的艺术感染力所折服,试图将丰富多彩、优美的芭蕾技术融入滑冰之中。 那个时代,美国盛行“英式”滑冰方式,规范严谨,也是刻板印象。 溜冰者必须用冰刀在冰上勾勒出各种规定的图形。 杰克逊海恩斯配合芭蕾以优雅自由的方式滑冰,在美国并未引起波澜。 不少人认为他的表演太剧场化了,不能接受。
俄罗斯花样滑冰选手托尔索瓦的独门绝技“蟹步”
失望的杰克逊海恩斯离开家乡,踏上欧罗巴大陆,寻找作为拳击手大显身手的机会。 他对冰刀进行了创新,将冰刀直接固定在冰鞋上,发明了灵感来自“跛脚转”和芭蕾的跳跃动作。 在英国、法国和瑞典,他的表演获得了热烈反响,最终在奥地利维也纳成长为巨星。 1868年,杰克逊海恩斯在维也纳表演时,观众难以置信。 世界上竟然有这么优雅的滑冰表演。 他的滑冰风格被称为“国际风格”,广为人知。
在杰克逊海恩斯之前,滑冰一直是“默示录”,没有任何声音。 杰克逊海恩斯模仿芭蕾,把音乐赋予了这项运动。 他在欧洲居住的时期,欧洲正值华尔兹盛行的时期,约翰施特劳斯父子已经为许多人谱写了脍炙人口的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多瑙河》,诞生于杰克逊海恩斯去维也纳之前。 杰克逊海恩斯将华尔兹的三拍子分配给滑冰,通过“翻拍”进行了蹬冰动作,将滑行和音乐协调起来。 此后,音乐成为花滑必要的组成部分。
纽约芭蕾舞团表演《天鹅湖》
与杰克逊海恩斯双璧的革新者索尼娅海尼的芭蕾功底也很深。 父亲为了培养她邀请了很多名士进行指导,俄罗斯著名的舞蹈家玛拉卡萨米娜就是其中之一。 塔玛拉卡萨米娜曾是俄罗斯帝国芭蕾舞团的成员,曾在20世纪著名舞蹈经理贾加列夫创立的芭蕾舞团工作。 在1924年夏莫尼第一届冬奥会上,索尼娅轩尼诗作为比赛会最年轻的选手参加。 在那场比赛中,她改革了服装,把裙子改短到膝盖上。 就像芭蕾舞训练的服装一样,让滑冰的动作有了很大的广度和广度。
接受芭蕾练习的索尼娅轩尼诗试图将芭蕾的旋转方法添加到花样滑冰中。 在索尼娅赫尼的推动下,花样滑冰旋转技巧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形成了转体、疾走、中锋云集的特点。 20世纪30年代后期,目前常见的花样滑冰旋转动作发展成形。 有趣的是,退役的索尼娅轩尼诗成为了好莱坞影星。 她主演的冰雪主题电影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上映,掀起了滑冰热潮。
继续在冰链上写优雅的舞蹈诗
杰克逊海恩斯第一次将芭蕾动作带入滑冰场,后世模仿并获得了芭蕾的灵感。 熟知芭蕾的观众经常能在花滑比赛中看到熟悉的动作细节。 比如,加速跳跃。 这个难度极高的跳跃步调和芭蕾舞的巴斯克跳一样。 两种跳跃都是单脚起跳,花滑浮足弯曲收缩,芭蕾动作腿呈三角形形态; 凌空时,手臂朝躯干中央搂去。 不同的是,通过水平滑行加速,花在空中滑行旋转更快,圈数多。 这个难度非常大,此前无人能完成的油门4周跳,最近被日本选手羽生结弦在训练场“解锁”。 但遗憾的是,在本届冬奥会上,羽生结弦在自由滑中做这个动作落地时摔倒了。
日本羽生结弦选手的签名动作之一“鲍步下腰”
芭蕾腿的技术复杂多样,注重向外扭转。 比赛中,常常能看到选手的滑行步伐,脚尖向两侧张开,和芭蕾舞有着同样的身材。 花滑中的“大字步”、“蟹步”、“鲍步”等都能在芭蕾中找到对应的“立足点”。 关于“蟹步”,俄罗斯的托尔索瓦选手技术水平最高,在她的身体之后倾的幅度几乎贴近地面,拥有着叹为观止的冰上控制能力。
花滑节目大致可分为跳跃、旋转和滑行步伐三类,动作层面获得相应分数之外,还有审美层面的艺术评判。根据国际滑联对于花滑技术动作优劣的标准,一个完整出色的跳跃动作必须具有“线条延长,非常好的腾空高度,具备上佳的动作姿态。”这背后体现了对轻盈优美风格的审美价值取向。
轻盈优美的审美,与杰克逊海恩斯相关。在他之前,花滑的技巧,常被视作杂耍,与如今潇洒的身法和姿态无甚关联。将视线转回到杰克逊海恩斯活跃的年代里,彼时浪漫主义芭蕾攀上了最高峰,影响力空前。芭蕾从宫廷社交舞蹈和歌剧插舞之中脱胎换骨,形成飘逸优美的审美旨趣。浪漫芭蕾的巅峰作品《仙女》《吉赛尔》掀起“白裙芭蕾”的艺术潮流,收获了无数拥趸。杰克逊海恩斯将芭蕾动作与滑冰技巧相互糅合之时,自然而然地,把浪漫芭蕾优美自如的风格嵌入了花滑之中。如今,观众透过动作是否轻飘舒展,大致可判断出花样滑冰选手的水准。
与优雅轻盈的审美共同被纳入花滑审美的,还有芭蕾中对身体美学的追求,以及富于几何性的动作造型特点。观赏花滑比赛,即使最简单的滑行步伐,选手也展现挺拔的体态,浮足膝盖尽量伸直,四肢向外舒展。令人联想到芭蕾中制定的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身体美学规范。而诸如燕式滑行、阿拉贝斯等花滑的姿态,则源自于芭蕾对动作造型几何性的追求。众所周知,芭蕾的身体美学扎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宫廷。宫廷贵族自信昂扬的姿态,造就了舞蹈中直立向上的形态。此外,当时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宫廷舞蹈教师,推崇几何,重视比例,认为几何是神的语言,在舞蹈中表现出精准的几何造型,即是与神沟通。
卡米拉瓦里耶娃的舞姿,她被誉为“冰上的芭蕾舞女孩”
19世纪下半叶,冰上运动的革新者将芭蕾舞自文艺复兴起始,长久以来积蕴形成的深厚审美积淀,嫁接到了花样滑冰之中。恰恰因为融入了芭蕾,冰上的滑行动作有了“美”的升华。借助芭蕾美学,滑冰具有了艺术审美的属性,拉开了与生活中普通动作的“审美距离”。对比速滑,为了追求速度,压低重心,收缩臂展,以减少空气阻力。花样滑冰之中,支配身体动作的是如康德所言的“无功利的目的性”。许多惊险跳跃的开端,皆有类似芭蕾舞扩展双臂的动作;落地时则会保持芭蕾“阿拉贝斯”的几何性造型姿态,线条纤长,舞姿优美。在旋转动作中,即便转速达到每秒5至7圈,花滑选手依旧会尽力维持规范的身体姿态,若有偏差,便难以勾勒出精巧的几何性造型。2004年加拿大世锦赛之中获得双人滑金牌的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他们的冰上动作张弛有度,举手投足间轻松写意,富于美感。
“取法”芭蕾的冰上艺术境界
20世纪后,芭蕾与花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很多花滑运动员聘请芭蕾指导,协助编排成套动作。前苏联著名的花滑教练巴哈莫娃曾说,提高芭蕾的水平对于花样滑冰教练和运动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芭蕾与花滑两者越趋越近,以至于出现了花滑与芭蕾两个领域,皆拥有顶尖造诣的运动员和艺术家。
凯瑟琳希里即是其中之一。在维也纳国家芭蕾舞团,她曾与有着“世纪舞神”之美誉的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搭档表演《胡桃夹子》。舞台上,凯瑟琳希里的舞蹈风格灵动优美,挥洒自如。冰场上,凯瑟琳希里善于运用长期芭蕾训练造就的出色柔韧性,她的“开腿跳”伸展幅度和凌空高度令人咋舌,芭蕾剧目和精彩片段,成了她信手拈来,创排花滑节目的灵感之源。与凯瑟琳希里类似,美籍华裔选手陈巍近年获得了多个世界冠军头衔,并在北京冬奥会获得金牌,成为美国男子花样滑冰无可争议的“男一号”。这位世界冠军,在剧场和冰场都取得了成功。陈巍曾在美国西方芭蕾舞学校学习六年芭蕾,与美国西方芭蕾舞团的优秀舞者合作,表演过《胡桃夹子》《睡美人》等柴可夫斯基作曲的经典芭蕾舞剧。他的花滑节目优雅自如,充满了芭蕾语汇。
上海芭蕾舞团《茶花女》
借用芭蕾主题创排而成的花滑节目屡见不鲜。譬如,前乌克兰著名运动员奥克萨娜巴尤尔在1994年冬奥会上表演的《天鹅》。节目改编自20世纪著名编导米歇尔福金创作的《天鹅之死》。甫一出场,冰上的碎步如同芭蕾舞伶的足尖舞步,在圣桑柔美的旋律之中,优雅的手臂动作,楚楚可怜的神态,宛如芭蕾巨星巴甫洛娃现身于冰场。再如艾琳娜扎吉特瓦在平昌冬奥会中表演的《天鹅湖》,采用柴可夫斯基的经典交响乐,开场时伏地的天鹅造型,立刻将人们带到了天鹅湖畔,想到了美丽的天鹅公主奥杰塔。凭借优异的表现,艾琳娜扎吉特瓦获得了平昌冬奥会的冠军。除了最负盛名的《天鹅湖》以外,芭蕾舞剧《堂吉诃德》《卡门》《吉赛尔》《葛贝利亚》《睡美人》《舞姬》等,均被不断改编为花滑节目。
将芭蕾题材推向艺术层面全新高度的是俄罗斯“冰王子”普鲁申科。他的花滑节目《致敬尼金斯基》被奉为经典。普鲁申科的教练为这一节目,特意邀请马林斯基剧院的编舞家创排,几番修改磨砺,才将作品完成。尼金斯基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围绕他的话题至今未断。《致敬尼金斯基》之中,普鲁申科的滑冰动作结合了尼金斯基生平经典剧目《天方夜谭》《玫瑰花精》《牧神的午后》。尤其尼金斯基的编导处女座《牧神的午后》,其中那个划时代的侧身前行之姿态,由普鲁申科再现于洁白的冰场上,依然显得独一无二。节目音乐由三个不同的曲目与《天方夜谭》的部分段落合成。时而缥缈,时而振奋的旋律,似乎是艺术家心理的写照。尼金斯基在世时以完美的跳跃和旋转著称。冰场上技术娴熟的普鲁申科是演绎这位舞蹈家辉煌技术的绝佳人选。短短4分半的自由滑节目,观众似乎能看到尼金斯基光辉灿烂的舞台生涯,以及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幕后人生。这一作品达到了艺术性、技术性的高度统一,曾在俄罗斯锦标赛之中,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全满分,成其为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经典。
中国双人滑选手韩聪和隋文静的“后外螺旋线”
花滑与芭蕾的发展历程存续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芭蕾中玛丽塔里奥尼破天荒立上足尖,在服饰上的改革家是玛丽卡玛戈,她去除了累赘的厚裙和高跟鞋;在花样滑冰之中,杰克逊海恩斯们革新了冰刀鞋,糅合芭蕾动作,由索尼娅海妮首次完成了对繁琐服饰的改革。玛丽塔里奥尼技术革新的目的,为表现仙女幽灵的浪漫风格,足尖技术确立,奠定了芭蕾舞“足尖艺术”之地位。而花样滑冰,通过冰刀鞋的改进,滑冰者拥有了广阔的冰上动作自由度,高超的技巧加之艺术性的融入,令花滑成了如今这般风靡全球的“刀刃之舞”。未来,芭蕾与花滑,竞技与艺术之间,这段不解之缘还将续写下去,带给观众更多惊叹和精彩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