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给我,马上还给我……”
在汪女士家,一段母女争抢手机的“戏码”再次上演。
北京的小汪有个初中三年级的女儿。 最近一年,女儿的手机中毒越来越严重。 游戏、聊天、录像、刷歌、听歌按顺序进行。 手机基本上离不开手。 为了让女儿“斩断”手机中毒,汪女士在想办法,但隐藏的手机总是被女儿发现。 于是,女儿在玩手机-妈妈抢了手机藏起来-女儿
然而,这样的“战斗”并非汪先生家独有,去年,共青团中央青少年权益保护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在京联合发布了《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83亿人,网络普及率为94.9%,且三分之一以上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网络,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青少年模式需要进一步精细化
其实,被手机束缚的未成年人所体验到的,并不一定都是幸福。
北京一名高一学生冯瑶(化名)对手机“又爱又恨”。 她在一篇随笔中这样写道。 “爱玩游戏的同学总是打开视频软件,推送的是英雄联盟的新玩法,而爱玩宠物的同学打开手机一定是各种萌系的刷屏……这样一来,我们能收到的信息就单一化了,很遗憾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培养未成年人核心素养,开辟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新场。 ”孙宏艳表示,各平台多方合作,成立多学科专家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共同支持内容监管,根据未成年人成长需求进行差异化定位和创新,精准分层和引流内容,打造更适合未成年人的内容
目前很多网络平台都有“青少年模式”,但真正喜欢“青少年模式”的青少年并不多。
耿燕的女儿今年14岁,母女也曾因使用手机发生矛盾。 起初,耿燕的做法是不让女儿带手机,家里的平板电脑、APP等也限制使用时间,后来,女儿在家里发现了废弃的旧手机,实现了手机的自由。
“光禁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已经无效了。 考虑了各平台推出的青少年模式。 ”据耿燕说,刚开始使用确实很漂亮。 不安全的信息几乎被屏蔽,父母有时也可以拥有长管理、独立密码设定等功能。 但随着使用的深入,耿燕发现不同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存在一些细节问题,还存在“一刀切”等现象,家长缺乏个性化设置的功能。
孙宏艳开展的多项研究显示,未成年人对“青少年模式”的不认同态度在音视频、游戏、数字阅读、社交等多个平台上均有体现。 “这是因为目前青少年模式从定位到功能、内容等都比较模糊粗放,准确性和精细化不够,不能很好地满足未成年人的需求。 ”孙宏艳举例说,“作为社交APP的青少年模式,应该具有与短视频、网络游戏的青少年模式不同的定位和功能吗? 在内容上可以进一步细分吗? 能否提供更倾向于未成年人社会和发展的内容? 可以开发家庭学校的互操作等功能吗? ”
因此,各平台应尽快完善“青少年模式”,有更适合青少年的定位和服务,功能创新,内容丰富,只有在青少年乐意使用“青少年模式”时,才能成为保护未成年人的模式
亲子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仍然是未成年人的最好保护
其实不管怎么说,现在的父母在管理孩子手机的使用上“力不从心”的无力感很多。
“每次我从女儿那里抢手机,回来的总是发泄她的歇斯底里情绪,我知道从她那里拿手机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汪太太说。
“目前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对家长和监护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孙宏艳表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使用互联网是成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现实中很多父母往往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用什么工具管理孩子更有效。 另外,也有父母把责任推给企业,认为孩子沉溺网络、沉溺手机完全是平台的责任。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着急。
亲子视频创作者《育儿基本》作者徐智明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孩子已经上大学了,一个是高一学生。
与很多父母对手机、电脑“敬而远之”不同的是,徐智明让两个孩子在各自三岁以上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桌面,五六年级的时候就有了手机,有了自己的微信。
而且徐智明教了两个孩子如何在网上买书后,没有教过他们如何使用网络。 两个孩子自己买书,自己摸索,学会了“小报”的电脑排版、PPT制作、思维导图制作、视频剪辑。 小时候,徐智明除了规定孩子每天的屏幕娱乐时间外,还对孩子的网络使用表示:“不能玩太暴力。 不能沾**。 不要孩子。 ”只要求了两个。
也许有人会说徐智明的做法要么是过于自信,要么是“放弃治疗”。 其实,在徐智明家,一家四口人利用吃饭的时间聊天的习惯已经持续了十几年。 另外,徐智明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阅读等方式,引导孩子产生“边界感”。
“其实,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否有效最终还是要回归亲子关系。 ”孙宏艳说,孩子不能在无菌环境中长大,与其禁止,不如引导。
孩子刚开始使用网络的时候,会很乐意和父母分享自己觉得有趣的发现。 父母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尽量参与,一起游戏,一起讨论,在陪伴中潜移默化地引导。
“因此,网络原住民父母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承担监护责任。 ”孙宏艳表示,同时,学校、民营机构、企业等也可以通过家长课堂、家校合作、服务平台、管理工具等为家长赋能。
孙宏艳表示,研究表明,大多数不健康的未成年人具有以下特点: 学习负担更重,与网友交流多与家人沟通少,家里缺少尊重自由的氛围,亲子沟通渠道不畅通,生活中心理压力较大,经常感到孤独、被看不起,缺少朋友和休闲时间,没有生活目标与方向……
“从这些影响因素可以看出,未成年人在网络产品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很多不当行为,与他们的生活关系太密切了。可以说,大多数是未成年人生活中的问题在网络上的集中体现。”孙宏艳说,因此,建议成年人要关照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困惑与困难,大力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尽量减少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