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饲养宠物的市民越来越多,宠物经济的产业链不断延伸。 从传统的宠物店,到可以“吸猫”的猫咖啡店,到可以“宠物营”的喵星山,再到蓬勃发展的“宠物经济”,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但宠物生意真的顺利吗?
流浪猫实现“再就业”
厦门集美后溪有一座猫多的喵星山,这里聚集了近百只流浪猫,统一打疫苗、清洁后,为了给猫喂食而“努力营业”。
喵山、精致的露营地和室内饮品店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刷卡拍照,通过购买酒水、甜品的消费获利,让猫咪们“自力”获得了猫粮。
喵山的经营者是90后前媒体人,在流浪猫狗的救助活动中,萌发了让流浪猫狗“再就业”的想法。
在喵喵山,“以领代卖”是一大特色,爱心人士可以收养流浪猫狗,长期的上门跟踪机制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被收养宠物的健康。 开业一年间,40多只流浪猫找到了新主人。
做宠物生意不容易
喵星山不是一个例子。 几年前,“宠物咖啡”的经营模式在厦门乃至全国兴起,一杯咖啡、一顿午饭的价格就可以免费抽烟猫狗。
猫咖、狗咖看似经营门槛低、利润回笼快,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加入,但经过几年的发展,行业同质化、运营难度大、病毒感染防控等难题使得“铲屎官”的经营之路举步维艰。 “其实,做宠物生意并不容易。 场地选择、装修、猫类统一制证、疫苗发放、安全保护,每一个过程都需要细致的跟踪。 ”喵山经营者坦言,在疫情下,场地开放、人才维护、客户多寡存在不确定性。 “开始真的很难。 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 这绝对不是凭一时兴起就能做到的。 我们营业了半年多,收支基本平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