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宠物百科 正文

吴家窑曾被称“疯子大院”,如今扩建,是亚洲最大的精神专科医院

扫码手机浏览

  70年代天津精神病院

  天津地铁三号线有吴家窑站,但以前的天津人都知道“吴家窑”的特殊含义。 过去因为开玩笑和吵架说:“可以送你去吴家窑! ”经常被说。 该词意为“精神病院”,正规医院名为“安定医院”,建于50年代,现住河西柳林路,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病床一千多张,是亚洲最大的精神专科医院。

  50年代初,天津市各方面积极建设不遗余力,唯独缺少市立精神病院。 当时北京有市立精神病院,天津的私立疯人院和专科医生的电缆费太贵了。 市府、公安、公共卫生局原计划设立精神病院,但由于经费有限,改建了疯子管理处。 安排器材,物色医务人员,将6区吴家窑派出所对面作为医院所在地,建成后命名为“天津市立公安卫生局疯人管理处”,简称“狂管所”,收治患者。 60年代扩张为精神病院。

  管制站

  天津精神病院前身广济医院

  精神病是不幸的病。 几百年前的欧洲,患精神病的人被认为是灵魂犯罪,精神病患者没有治疗,只能打、烧、杀。 在中国,也认为精神病患者是祖先的不道德、前世的罪孽。

  一些精神病患者患有躁狂症,经常出门打打骂,有的生病上吊、跳河,有的痴呆,生活不能自理……一个人生病,全家受苦,邻里遭殃。 以前住平房的时候,胡同的院子里经常有精神病患者。 人们把这样的人称为“疯子”,把吴家窑精神病院称为“疯子大院”。

  现在回想起来,80年代的精神病患者确实很多,媒体可能也经常报道。 一位餐厅经理看到报纸上刊登了广告,觉得哪里有便宜的“名酒”在卖,很有利可图,就派人大量回购。 后经专卖局鉴定,均为假货,经理承担不起责任,精神错乱住进精神病院。

  70年代天津精神病院

  一个正直温厚的工人,生病时抚恤妻儿,治愈出院后,走到金钢桥,缓缓流动的河水在他眼里粘糊糊的,他“啊”地一声旧病复发。

  店员安妮怀疑是妹夫离间夫妻关系,闯进妹夫的卧室献出了生命。 邻居们有的害怕得不敢露面,有的在门口拿着拐杖准备自卫。 附近天津机械厂建设科工人麦德林挺身而出,安某将余怒发泄在麦德林身上,抓起院内杠铃片猛击对方,最后被赶来的公安人员逮捕。 审讯中,嫌疑人安某结结巴巴地被鉴定为“幻觉妄想状态”,不负刑事责任,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张某霞与孙庄的张某臣结婚后,经常无故向公婆寻衅滋事。 有一年春节,张某霞借了一台自家的彩电送去修理,指示丈夫去搬岳父房间的彩电。 被拒绝后,闯入岳父家砸烂门窗,两天后,张某霞住进精神病院。

  70年代天津精神病院

  精神病院有点不够了。 1988年,经市卫生局批准,离休干部刘建华自筹资金开办建华精神病院。 刘建华曾在广济精神病院和第二医学院工作,自筹资金租用西郊西横堤80家四层楼大酒店,改造后添置设备,招聘专职及兼职主任、主治医生,建成280张床位的精神病院。

  南市清和街卫生院也有精神科主治医生胡炜,开发“通经汤”、“五虎汤”、“克幻汤”、“五味子糖浆”等药物,采用重针刺激疗法治疗针灸穴位治疗精神病。 一位高壮患者来就诊,瞪着充血的眼睛扇了胡炜灿一记耳光,并对胡炜昌进行了重针刺激治疗,天变患者恢复正常。 另一位患者哭笑不得,生活不能自理。 胡为昌经重针治疗稳定患者情绪,给予“大白汤”和“白丁丸”灌服后病情明显好转,逐渐恢复自觉性。

  吴家窑街景

  80年代,心理咨询引起重视,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系统科开设精神卫生咨询,治愈厌食症、抑郁症、各种形式生活行为怪异者。 一个女孩从小学到初中都没有受到老师的重视,在家和妈妈关系不好,父亲对她学习要求太高。 班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业余时间帮助我学习。 她对老师发展成感情上的依恋,每天不见就受不了。 该学生被误认为精神失常,女老师也开始回避,学生情绪非常兴奋,所幸通过心理咨询得到了缓解。

  当时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迭起,1963年,天津建起了“疯人院”,1964年扩建为“精神病管理所”,建昌道南侧的一个大院子里,有一座大红砖楼房。 1988年命名为“安康医院”,拥有千张病床,当时居国内安康医院之首。 天津的游戏常说“费两次工夫,流血安康”,就是指这个地方。

  安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