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宠物训练 正文

大学生遛纸狗与“超动物学”:从游戏、陪伴到对本原的思考丨快评

扫码手机浏览

  狗不需要狗粮、不需要洗澡,也不需要一天一次地遛狗,它比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不能饲养的真狗有更大的“先天优势”和更多的“后天潜力”,是大学生们名副其实的“新宠” 在宿舍、操场、广场、空地上,带着“纸狗”的大学生,即使是陌生人,也能非常愉快地说话。

  舆论反应大多是积极肯定的,认为这是当代大学生的另一种生活情趣。 有人指出,这是在年轻人翻山越海的压力下,略有不同的减压方式。 部分校方也持乐观态度,甚至建立了帮助“遛狗”的“养狗场”。 但是,也有人认为“纸狗”增加了校方的工作量,是所谓的“低级趣味”。

  其实,“遛狗”的本质并不是新的,而是人类古老趣味的新形式。 自古以来流行于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宠物”、古老的折纸艺术和动物面具,都是纸狗的前世知己。

  既然“人是万物的尺度”,那么与人同属一种生物的各种动物,就把“有灵”的想象寄托在人类身上。 《超动物学》( parazoology )认为,人类不仅驯养动物、画画、雕刻动物,还会制造许多不存在的动物,这些想象中的动物构成了“神奇动物在哪里”的虚幻世界

  那个世界虽然封闭在幻想之中,但不受自然规律和科学研究的束缚,至今仍存在于人的幻想中,作用于各种艺术形式,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在校园里饲养真正的狗并不容易,电子宠物很难满足精神需求,像这种“礼物马”( gift horse,意味着后退寻求下一个替代品)这样的“纸箱狗”自然就占据了这个生态系统。

  从一两万年前山洞里的动物岩画到大学校园里的纸质宠物爱好者,这个仅存在于幻想中的世界总是影响着真实的世界。 它们会让森林变成恐惧,让荒野变成神秘,让大海变得奇特,让夜晚变得热闹。 它们反映了人类“玩耍”的欲望、想交往的心理,以及对世界本原的思考。 动物园应当根据动物大小安排饲养和活动的区域规模。 各种想象中的动物已经脱离了物理实体的极限,以虚拟绘画、雕塑、皮影、布偶、瓦楞纸甚至是打工等形式,埋藏着人类对一个完全无法控制的世界的恐惧和希望。

  大学生不仅会带纸狗散步,还会“相约爬行”。 年轻男女在操场上一起爬行,模仿狗亲近自然,一起“养生”。 按照“爬行组织者”的初衷,爬行的目的是“丰富课余生活”“净化操场上的空气”。 大家约定好时间和地点,像自然界里真正的动物一样“爬得满满的”“爬得随便”,在校园里营造出动物园般的奇妙景象。 “相约爬”让人联想起古代动物的比喻:“虎喷气”、“貔貅”、“鹰扬”、“云雀军团”……

  “大学生遛纸狗”“承诺爬行”现象背后,并不是单纯的泛灵论和恋物癖,而是人类与动物接触后从未断绝的古老传统。 与其说遛狗是“行为艺术”、“荒诞社交”,不如说在2022年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人类的古老传统重返大学校园,填补了大学生“被剥夺的青春”。

  以前有电子宠物,现在有纸狗,未来可能会有机器狗。 它和真正的狗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 大学生遛狗、“集体爬行”,无论是出于消除压力、锻炼还是社交目的,只要行为不影响他人、不破坏公序良俗,都是一种普通爱好,无需贴标签批评。

  塞林格写了这样的话。 “我六岁时看到的一切都是上帝,我的头发是直立的。 还有其他各种迹象,”泰迪说。 “那是星期天。 我记得。 我妹妹还是个婴儿。 她喝了牛奶。 突然,我见到了她是神,牛奶也是神。 我的意思是,她在做的事就是把神扔进神里面,你不明白我的意思。 ”

  当大学生看到校园里随处可见的瓦楞纸狗时,一定会觉得“他们是真正的狗”,然后投入幻想的世界。

  王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