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导盲犬小Q》,平淡的叙述充满了温情,里面的导盲犬对克鲁忠实可靠,成为观众对导盲犬认知的第一印象。 有人认为收养导盲犬很容易,但在现实中非常难。 在中国8万盲人中只有一只。
被盗导盲犬安徽宿州的江老师视力障碍,生活工作非常不便,一直想拥有导盲犬。 经过三年的审查、培训,终于被收养了。 但是,当导盲犬和青梅竹马渐入佳境时,有人偷了导盲犬!
幸运的是,民警和热心市民对盗窃者施加了双重压力,这只可爱的金毛导盲犬回到了江老师的手里。 这次事件给很多人带来了疑问。 导盲犬的申请条件和流程为什么这么复杂,对盲人很有用却不能普及,到底是为了什么?
堪比大熊猫的导盲犬根据中国视力障碍者协会官方公布的数字,中国现役导盲犬数量在200只左右。 由于服役时间只有8-10年,导盲犬和收养盲人的驯养程度不同,实际数字可能在200-300只之间变动。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字,中国盲人人数在1730万人左右,是残疾人中较多的群体。 这样计算的话,在中国几乎每8万盲人中就有一只导盲犬! 所以平时在街上也很难看到导盲犬,盲人大多拿着探路的拐杖一个人踉跄行走。
导盲犬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盲人行动时不绊倒,提前避险,被誉为“盲人的第二只眼睛”。 这么好用的导盲犬为什么数量少? 其实理由很简单,那就是超难申请的难度。
申请困难的原因以大连导盲犬训练基地为例,其公布的申请条件为9条。
首先要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心理健康、热爱生活等,这需要长时间的心理评估、考核,盲人如果身体有缺陷,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容易在第一个看不见的项目中被淘汰。
其次,有固定的行动路线和休息时间。 很多盲人没有工作,对生活的要求可能也不高。 这在审查中也是个难题。 因为这和健康的人几乎没有区别。
最重要的是,你需要自己承担导盲犬的日常费用,包括狗粮、防疫、卫生和医疗。 大连导盲犬训练基地指导饲养费用为每月500元,实际上可能比这个数字稍高。 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盲人失去劳动力,拥有导盲犬只能解决流动问题,而不能改善劳动收入。 另外,盲人很少有人有稳定的收入,从各个角度来看都不符合要求。
再加上申请全部通过后,需要拿出4-6周时间去导盲犬训练基地与工作人员一起完成训练任务。 据有收养经验的盲人朋友介绍,包括旅费、住宿费、餐费、部分培训费在内,一共要超过一万元,很多盲人负担不起。
随着国家管理者水平和社会福利体系的提高,导盲犬即使申请困难也不应该如此罕见,但实际难度还不止这些。
自古以来就有导盲犬,起步晚,无法支持很多国家,但当时没有系统的训练,导盲犬处于初级状态。 世界上第一所导盲犬学校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为了服务于战争中失明的军人而训练导盲犬便于移动。 随后,日本、美国、英国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导盲犬训练学校,推动了先进训练技术的发展。
中国大陆正规相关机构起步较晚,宣布2006年大连导盲犬训练基地成立,导盲犬空白的局面被打破。 此后,全国陆续出现5个导盲犬训练基地,但规模小,最终离不开“金”字。
导盲犬培训机构是非营利组织,不仅负责导盲犬收养前后的养育和培训,还负责收养人的选拔、考核、后期随访维护等工作,成本巨大。 2021年大连导盲犬训练基地共毕业40只,学校105只,据审计报告共耗资684万元,每只成本近20万元。
对于这个问题,网络上的呼声各不相同,一些人认为智能科技装备可以解决盲人出行问题,完全不需要导盲犬,更有少数人过激讨论这是诈骗的导盲犬是真的不需要,还是没那么贵?
导盲犬的成本问题上述一只导盲犬的成本平均为20万,真的需要这么多钱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基地总支出的细目。 这里的厘米是三大块,训练犬的成本、物资捐赠和科研经费。
训练犬的成本是指导盲犬的支出和人工费,其中狗粮和工资是最大的支出。 狗粮每年平均每只1.1万美元。 考虑到导盲犬一个月左右就被引进来了,食量很大是正常的。 为了延长今后的健康服务期限,还需要考虑狗粮的质量选择。
人工费中等,每年支出235万,二三线城市只能维持20人左右的队伍。 何况大连导盲犬训练基地有30多名员工。 扩展为导盲犬,一只6.1万。
科技经费用于导盲犬的培养技术开发,我国导盲犬标准远低于国际水平,包括导盲犬技术水平和心理辅导在内的许多科目有待进步。 基地最初是导盲犬科研小组,但后来因为残局需要暂时改为训练基地,这笔费用非常必要。 平均每只导盲犬约2.5万。
它们加起来超过10万,所以传说中的高昂训练成本确实很有名,但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吗? 答案是可能的,但现在一定亏了。
不能赚钱和欺骗的1700万盲人群体的数量,如果改善或辅助视觉功能就可以恢复普通人的生活。 这个市场的方向是刚需中的刚需,吸引了很多科技公司入局。 但随着2018年国内资本的退潮,这些公司也消失了,目前国内坚持的凤毛麟角,原因无非是赚不到钱了,盲人和投资公司都不愿掏腰包买。
比如杭州某公司的百叶窗眼镜,就把汽车的倒车功能移植到眼镜上,让盲人跟着语音导航和提示音行驶。 但在实际情况下,倒车辅助的应用场景相对静态,使用频率较低,盲人行动区域复杂,前后左右可能会有行人接近,辅助反而是一种负担。 这副“黑科技”眼镜曾经获得过千万的融资,但现在已经消失了。 购买该产品的少数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还有很多公司骗到盲人专项科研经费后就不见踪影,算是“有良心”的人,至少没有坑害收入微薄的盲人。
盲人群体过得并不好从基础建设来说,我国盲人需要的设施并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巨大差距。现有的基础设施也得不到保护,比如最常见的人行道上的盲人通道,经常被车辆占用,损坏也得不到立即修复。
这些情况加剧了盲人不愿意出门的心态,济南市曾经对盲人出行做过一次调查,有30%的盲人不愿意出门,剩下的也只有少数人每周出门3次以上。
就业方面,除了盲人按摩师和部分手工制造,盲人几乎无法从事主流工作,这也导致大量盲人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相关的劳作,城市里已经难得一见这些特殊群体了。
城里生活的盲人对导盲犬的需求非常大,复杂的城市交通和熙来人往的人群,至少在现在还离不开真正的双眼来引导。
导盲犬已经有200年历史,对于一些盲人如同双眼一般,在他们的生活中作用非凡。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关于盲人的科技稀少,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盲人的经济能力普遍较差。科技公司或组织应该多些精力在这些特殊群体身上,反思之前的错误,世界因此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