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为什么天生就怕蛇? 还有其他对蛇的恐惧吗?
A )蛇恐惧症是灵长类(包括人)根据表象在遗传上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基因中。 另外,不科学的误解、迷信、偏见,蛇在人们心中臭名昭著。
2、从小不怕蛇? 还是会变得不再害怕蛇?
答:通过科学认识,客观了解了蛇的习性、特征和生态价值,以及与人的关系。
3、如何能减少对蛇的恐惧? 例如,我打算看很多毒蛇和视频
答:在安全的距离内,多接触,多了解。 影视作品通常夸张、妖魔化蛇类,完全可以供人娱乐。 为了正式科普,可以经常看纪录片和科教电影。
4、视力、听力、振动,哪个让蛇更敏感?
答:夜行性蛇类视力敏感,夜行性蛇类视力差。 蛇没有外耳,听不到来自空气的声音。 蛇有内耳,感知来自地面和地底的振动。 蛇的嗅觉更敏感。
城市郊区和果园公园常见的白唇竹叶青蛇,是典型的夜行性毒蛇。 晚上经常和它一起出现的是眼镜蛇和银环蛇,我们叫它果园三宝。
5、俗话说的雄黄等抗蛇药有用吗?
A )雄黄是祖传的方法,过去可能曾行之有效,但随着动物对人类改造环境的协同进化,雄黄的效应不大。
虽然时不时可以看到我们城市的很多公园、绿地、小区等地方都撒有灭蛇药粉,但实际上这种传统方法的效果几乎是0,也有可能污染环境。
6、对蛇的根本预防似乎是小心再小心,早发现,避免它?
答:避免是对的,但你应该知道哪里有什么潜在的种类。
7、为什么现在发现蛇的机会很多? 蛇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
a )人类持续入侵野生动物栖息地会增加与蛇的遭遇概率。 人类活动建立了“垃圾—老鼠—蛇”和“垃圾—昆虫—蜥蜴和青蛙—蛇”的食物链。 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分清主客关系。
8、类似蛇的活动范围是多少? 毒蛇有领地吗?
答:活动范围因种类而异,受食物链量和水源的影响。 眼镜王蛇有领地意识,其他种类需要讨论。
9、如果毒蛇更严重,在进化中,为什么毒蛇比无毒蛇多了?
答:近期对蛇类进化的研究表明,蛇自有毒腺以来分化为毒蛇和无毒蛇两极。 具体原因有待研究。
10、毒蛇和无毒蛇进化的分化原因是什么?
a )可能是进化过程中的历史性事件,也可能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11、蛇离人居住的环境很远的地方食物不足。 为什么会不足呢? 远处的老鼠变少了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类的活动会导致老鼠变少吗?
答:根据蛇的种类不同,食物也不同。 具有广食性和窄食性。 吃老鼠的蛇的种类除了老鼠以外,还可能兼作鸟、蛙、蜥蜴等小动物。 远离人居环境的自然食物会增加选择,但天敌也会增加。 人类活动杀死蛇类,会导致“鼠患”,用药灭鼠效果不大,反而会毒杀猫、鸟等动物。
12、蛇远离人居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天敌危险是否大致相同?
A )有远离人居的其他动物天敌(中小型肉食动物类、猛禽类等),但进入人居易遭受人类和流浪猫捕杀的风险。
13、对于某个广阔的区域范围,蛇的总量是否随时间而增加? 还是大致一样? 还是减少?
答:不仅是蛇,所有野生动物的空间变化都是动态的,受到干扰、气候、自然灾害等的影响。
14、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蛇的天敌会减少吧?
答:蛇真正的天敌似乎越来越少。 例如猫鼬、獾、猛禽等。 这些天敌拥有捕食蛇的技术。 同时,也有对蛇毒免疫的种类。
15、面对蛇进入人居环境,有效的预防是什么?
答:请冷静,拨打110或野生动物管理部门求助。 考虑从食物链中切断食物源,做好灭鼠工作很有必要。 毒蛇需要采用人道的生态控制,例如诱捕、清除并带到野外放生。 如果是没有毒蛇的人,就应该适当取舍,发挥其生态作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16、蛇在生态环境中的演化规律和生态价值是什么?
答:蛇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蛇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通过食物链关系达到平衡。 如果食物链的一环出现问题,就会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17、可以开发随身携带抗蛇毒血清吗? 被蛇咬了自己注射。
答:抗蛇毒血清是处方药,国内暂时没有类似随身携带的抗蛇毒血清。
18、草原鼠害引入无毒蛇能防鼠害吗?
答:草原上以鼠类为食的蛇、猛禽、兽类也不少,人为引入非本土物种容易引起生态入侵。
19、应禁止蛇类放飞活动? 避免一些人无意识地把蛇放在附近。
a )放生活动应当由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管理,对放生地点、种类进行专家评估后,科学放养。
20、在自然环境中,蛇的保有量处于均衡点。 这个“点”可能不容易撞到人,只要小心,碰到了也不会在附近吓得主动攻击人吗?
答:所有的蛇都不会主动攻击人。 有资料说“眼镜王蛇会主动攻击人”,其实这是一起偶发事件,人类在繁殖季节入侵巢穴,并在短距离内追击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