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艺术品是英国国家博物馆最有名的收藏馆。 埃及文物馆是博物馆里最大的陈列馆之一,展示着大型**石像、寺庙建筑、许多木乃伊、碑文壁画、石器和金五首饰,5000多年前的藏品数量达7万余件。 19世纪英国海军从法国国王拿破仑那里夺取了古埃及美术品。 从1798年到1801年,拿破仑征服了埃及,并陪同军队带走了100多名研究埃及文化的科学家和考古学家。 1799年,在尼罗河三角洲一个叫罗塞塔的小村子里,士兵们在修建工程时,无意中挖出了一个高1.14米、宽0.73米的黑色断碑。 石碑上的字清晰可见的是三段分别用不同的文字刻的话。
随军考古学家们判断这块石碑不是普通的,打算送回法国慢慢研究。 但是法国人还没来得及动手,拿破仑的军队就被英军打败了。 根据战争协定,法国无条件交出了在埃及挖掘的所有文物。 最终罗塞塔石碑被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即使现在,石碑的标题上仍写着“不列颠军队的战利品”的文字。 这块石碑看起来黑漆漆的,有些沉闷,但它和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古希腊的帕特洛神庙雕塑一起成为大英博物馆三大镇馆的瑰宝,也是大英博物馆的象征。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通过这块石碑,欧洲人在1824年不仅破译了已经丢失的古埃及文字,还能与古埃及法老隔空对话。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罗塞塔石碑的解读,有文字记录的人类文明史发展到了公元前3000年。 另一种与古埃及文字同为象形文字的中国甲骨文,直到1898年才首次被发现。 不仅比罗塞塔石碑的发现晚了将近一个世纪,而且可追溯到的历史是公元前1600多年。
隔着玻璃罩可以看到密密麻麻地刻着三种文字。 最上面的文字共有十四行,有的像蛇,有的像鸟,有的像眼睛。 这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又称圣体),只有古埃及祭司和贵族才能阅读。 中间的32行像孩子画的涂鸦一样弯曲。 这叫草书文字,是象形文字的变体,给老百姓看。 最下面的字数最多,为54行,是古希腊文字。
在罗塞塔石碑被发现之前,出土了大量古埃及文物,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图形符号。 但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早就消失了,所以谁也听不懂。 不难吧,你可能会说,根据图形可以推测吧。 你是中国人。 虽然很容易这么想,但是汉字的情况没什么不同。 根据部首,可以推测不知道的字是什么意思。 但是看起来像象形的古埃及文字符号,并不直接对应意思,而是用来表示读音。 例如猫头鹰的符号,实际上表示的不是鸟而是m的读音。 如何找到这些象形符号和语音的对应关系,欧洲的历史和语言学家们很难居住。
这次,罗塞塔石碑上同时出现了三种文字。 学者们当然有理由推测它们记录了同样的意思。 幸运的是,古希腊文字,一些欧洲学者理解,这就等于得到了解读古埃及文字的辅助线。 最终,一位名叫商博良的法国历史学家,从一位名叫托勒密的法老的名字入手,成功地解读了罗塞塔石碑上的文字。 于是,埃及出土的木乃伊、壁画、雕像,以及矗立在埃及本土的大神殿、金字塔、方尖碑,以及古埃及30个王朝留下的有文字的记录,瞬间就谈起来了。 理解了这个背景,就明白为什么罗塞塔石碑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吧? 人类对整个古埃及文明的理解,以此为依托,得到了打开大门的钥匙。 今天去巴黎协和广场,可以看到埃及的方尖碑。 这是埃及人对法国人的答谢,感谢法国人解读了古埃及文字。 这块罗塞塔石碑的出生地埃及于2020年初访问,还参观了埃及博物馆,那里的罗塞塔石碑是复制品。 因为原件现在还在大英博物馆。
现在,罗塞塔石碑被放置在大英博物馆埃及馆入口处最显著的位置,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介绍被誉为“博物馆最伟大的藏品之一”。 大英博物馆的埃及馆拥有除埃及本土外最完整的埃及葬礼文物,主要来自19世纪英国探险家们在海外搜寻的战利品。
亚述浮雕
亚述帝国是三千年前在西亚和北非兴起的大帝国。 它的领土覆盖着人类最早的两个古代文明两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所在的地区。 “亚述文明”是两河流域与古巴比伦齐名的重要文明之一。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许多亚述时期的浮雕壁画,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 亚述人凶猛好战,浮雕壁画上大量描绘了战争的场面。 它还描写了战争余帝的狩猎活动、凶猛的猎狮、古代采石和运输过程,以及人首翼狮像的搬运和建造过程,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亚述的浮雕,相当于希腊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的艺术成就极高。 亚述浮雕的特点是浅浮雕、侧像、大幅巨大,充满动感和张力。
亚述浮雕壁画的入口处有两个巨大的首翼狮像浮雕,被称为神话的保护神。 被放置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王宫的大门盘上,保护王室免受恶魔的侵害。
巨大的头狮两边有翅膀,有五只脚,放在门前,很像中国狮子。
拉美西斯二世形象:在统治埃及的众多法老中,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是最为人熟知的法老,他在位长达67年,正是在他的统治时期,古埃及文明达到了顶峰。 他在位67年活到90多岁。 相对于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这是个奇迹。 这座雕像雕刻于公元前13世纪,1816年从底比斯的中南美铯神殿运到英国。 雕像中的拉美西斯二世非常美丽,被誉为古埃及雕刻中“最美的雕像”。 这个拉美西斯二世头像( Ramesses )是1818年驻埃及英国总领事捐赠的,在割地赔偿时得到的。
阿蒙霍特普三世( Amenhotep III )坐像,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前1391-1353年在位)。 第十八王朝在他统治时达到全盛。 就像从尼罗河来的一样的底比斯大型墓地的阿蒙霍特普三世陵庙。
“背井离乡”诸多的神祗和法老的雕塑,摆满了偌大的展厅。恕我无法一一介绍。
埃及猫神像雕像,埃及馆有一座很奇特的雕像:这是一只猫,猫身为铜,但配以金耳环和鼻环,脖子上戴着银质护身符。这是埃及传说中贝斯特女神的化身,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这种猫神造像在古埃及非常流行,古埃及人相信诸神会化作猫形现身凡世,这种猫神崇拜据说从公元前2000年就在尼罗河三角洲开始了。
在猫神雕像旁边,还有一件动物雕像,是一个巨大的石雕圣甲虫。百度后才知道,圣甲虫是古埃及的“图腾之物”,是象征生命繁衍的吉祥物,当法老死去时,他的心脏就会被切出来,换上一块缀满圣甲虫的石头。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在几千年前我们中国崇拜的是类似于龙这样的神兽,而古埃及崇拜的竟然就是猫,甚至是圣甲虫这样的昆虫。
埃及馆里有很多狮身人面像,这个放在玻璃容器里的是个女性的狮身人面像。
棺木是古埃及墓穴最重要的埋葬用的物件。它不仅是用来保存尸体,更是将死者推向来生。在古埃及3000多年文明中,棺材的形状和图案发生了很多变化。最初的这种长方体棺木就只是逝者的“住所”。 随后,棺木开始增加更多装饰图案。 最后,棺木变成“圣地”,连接逝者和Osiris神。这是木乃伊的外层石棺。
展厅内的石棺,棺身上刻着象形文字。
在新王朝,棺木开始变成木乃伊形状,以求重生。
古埃及人做成木乃伊是为了重生,现在却到了这里,也许算是重生了。
完好的木乃伊面具,此人戴着金色面具,身份尊贵。衣服上的黄色的肖像都是金片,十分精致。
据说,墓室里的木乃伊很多是这样站着的。将人形内棺竖起来看,彩绘精致华丽,人物栩栩如生。
埃及的历史和文化悠久,灿烂到可以傲视天下的国家,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6000年,而其象形文字,也创造于公元前4000年。大英博物馆的埃及馆,是个一定不能错过的重要展区,也是人气最旺,最大的展区。英国人自己都说:“如果是为了看木乃伊而去埃及旅游,那就放弃吧,我们这里比埃及陈列的文物多得多。”
2020年年初我去了埃及,并到埃及开罗博物馆参观,确实没能看到比大英博物馆更多的木乃伊。由此也“验证”了英国人的说法。
在埃及馆的陈列品中,木乃伊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置身其中,仿佛在一个巨大的棺材铺,地上堆放的、橱柜里摆放的,是形形**、大小不一、材质各异的木乃伊棺木。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而保证身体的完好,才会让死后的灵魂回归,开启永生之旅。帝王与权贵为了打造死后的完美世界,采用复杂的木乃伊技术保存 尸 体 完好无损,同时制造巨大的坟墓,将无数金银财宝甚至活人奴仆和宠物陪葬。
从木乃伊的材质和工艺上,可以看出死者生前尊贵的身份,可谓是生的荣耀,死的奢华。
人死之后,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至今为止人类想要解开的谜题。在可被观察和推测的古埃及历史中,对于往生的追求成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似乎只有有钱人才有资格追求死后的永生,而非洲严酷的气候也制造着这样天然的“木乃伊”。由于古埃及气候干热,细菌不易滋生,这具几千年前的尸体至今仍然保有完好的皮肤。真的不禁感叹,大英博物馆是一个连死人都不放过的地方。
在古埃及,地位高的人死后,需要清洁身体,取出内脏,待尸体用泡碱盐干燥之后,在原来器官的位置填上木屑。然后在皮肤上涂松脂,用亚麻布条从头到脚包裹起来,放在棺木之中等待来世。大英博物馆在建馆后不久的1756年就开始收藏木乃伊了。现在大约有80具完整或近乎完整的木乃伊藏品。据说比埃及博物馆还多。但是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比大英博物馆的木乃伊多了一本护照。那是1974年,法老木乃伊要飞巴黎做灭菌处理。法国法律规定,所有人必须持护照才能入境,不论死活。于是,埃及为木乃伊做了一本护照,职业栏填:国王(已故)。
古埃及不仅能给人制成木乃伊,动物也可以。这看似是个牛的木乃伊。
刻满象形文字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