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宠物训练 正文

爱狗还是爱狗肉,这是一个争论了千年的文化问题

扫码手机浏览

  2020年4月,农业和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 (以下简称《目录》 )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据《目录》介绍,狗已由传统家畜“特化”为伴侣动物,不得纳入家畜管理。

  有人把这个解释为禁食狗肉。 于是,又发生了“喜欢狗”和“喜欢狗肉”的混战。 我对养狗和吃狗肉都不感兴趣。 我只是感兴趣的说明中的话。 “传统家畜”,因为养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吃狗肉在我国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一.狗的驯化史

  要说狗肉的历史,必须先说狗的历史。 理由很简单。 我没有狗。 狗肉是从哪里来的?

  科学研究表明,狗被狼驯养了。 中外科学家对几千只狗和几百只狼进行了线粒体DNA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狗的母系祖先都是狼,对其他犬科动物没有遗传贡献。 AKA,狼是狗唯一的祖先。

  那么,到底哪里的狼是什么时候第一次被驯养成狗的呢? 通过结合基因突变速度、遗传多样性的地域分布、考古学证据,科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目前世界上所有种类的狗都来源于约1.6万年前在中国长江流域南部驯养的狼。

  形态学分析也支持这一观点。 狗有重要的解剖学特征。 也就是说,下颚上升支的冠突顶点有折返现象。 在所有种类的狼中,只有中国的狼具有这个特征。 所以,狗的中国起源论是可靠的。

  《管子牧民》 :“躲在无尽府者,育桑麻养六畜。 ’六畜是什么?《三字经》 :“马牛羊,鸡犬豕。 这个家畜是人养的。 ”。 六畜是指牛、马、羊、猪、鸡、狗等六种家禽家畜。 昔日别人对家的美好祝福,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二、狗有什么用

  据《礼记少仪》记载,在中国古代,狗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说守犬,守御乡下; 二、叫田犬,用于猎田。 三、吃狗,当厨庶羞用。 ”

  一个是看家护院。《三字经训诂》对“六畜”的作用进行了说明。 “牛能耕田,马能驮东西,羊能备祭器,鸡能晨报晓,狗能防夜宵,猪能宴请速宾”狗的作用是防看家、守夜、防贼这与狗叫声大、警惕性高有关。 北魏末年,贾岱宗作《大狗赋》曰: “白天没有偷窥的客人。 晚上没有奸客。 ”

  二是帮助打猎。 在狩猎采集的时代,先人需要依靠猎犬来提高狩猎成功率。《诗经》有《卢令》,“卢”是黑猎犬。 另一首曲子《秦风驷驖》 :“在北园游泳,四马有空。 开车,骑着狮子骄傲。 ”猃[Xi(n] ),长嘴猎犬; 傲慢、嘴巴短的猎犬。 狩猎回来后猎犬累了,主人写着把它们也放在车上。 苏轼还带着狗去打猎过。 “老夫少年狂,左引黄,右谈苍苍、锦帽貞裘、千骑卷平冈。 "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第三个是食用。 这也可以理解,在野蛮的时代,打猎物就会吃猎物; 如果不拿走猎物,就只能吃猎犬。 不能让他饿死。 对于经常需要迁徙的先人来说,比起猪和牛等大型动物,狗的体型更小,更容易携带,因此成为了最佳选择。 后来农业发展,先人开始定居,就开始饲养其他家畜。

  四是用于祭祀。 狗肉也是商周时代贵族祭祀和葬礼时的重要祭品。 “献”字的右侧是“狗”,意思是用狗(狗)贡献)。 商代甲骨文中写道:“丁巳卜,又被父亲丁百犬、百卯、百牛所焚。 ”等,多次提到“狗祭”。 “狗祭”主要有两种。 一个是作为死者埋葬。 另一种是把狗当作肉食,宰杀后献给上帝。 当然,祭神后,其实也必须能吃。

  三.开始吃狗肉

  狗驯养后,主要用作狩猎助手。 但是,吃狗肉的身影一定开始了。 到了西周晚期,吃狗之风逐渐盛行。

  位于周王室宫廷菜单“八珍”之一的“肝肠[ lio ]”,是以狗为原料制作的。《礼记内则》 :“取肝肠,狗肝一,以其肠宽湿。 ”说白了,把油涂在狗的肝脏上,烤着吃。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 ),为了使国民平安度过酷暑,秦德公下令“以狗御蛊”。 “蛊惑”,即毒热之气。 也就是说,把狗作为供品,驱除“蛊”。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了“飞鸟尽,良弓藏; “犄角旮旯”、“犄角旮旯”,最后一句“犄角旮旯”表示当时已经很普遍吃狗肉了。

  秦汉是吃狗肉的旺季。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书简记载了狗羹、狗脇炙、狗肝炙等几种菜肴。 我知道当时狗的吃法已经有很多了。

  但是,一开始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吃狗肉。 商周时期,狗肉还是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礼记王制》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豚,庶人无故不吃珍。 “士”以上人才有吃狗肉的资格,老百姓(普通老百姓)不能吃。

  根据《史记索隐》,“联盟使用的动物,贵贱不同。 天子用牛和马,诸侯用狗和貉,大夫以下用鸡。 ’春秋战国时,发誓宰杀牲畜,喝其血。 根据发誓者的地位,屠宰的家畜也不同。 皇帝发誓,杀牛杀马诸侯发誓,宰杀狗和猪; 医生以下发誓,就只能杀鸡喝鸡血。

  但春秋战国后,礼制败坏,礼制不再严格,老百姓想吃狗肉也吃了。 比如,刘邦还是市井小混混的时候,就喜欢去樊哙的狗肉摊吃狗肉。

  四.狗官与狗屠

  吃狗肉的人一多,从事狗肉相关职业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主角义愤填膺地骂“狗官”。 但是,历史上真的存在着“狗官”。 据《周礼秋官犬人》记载,周王室有一个叫“狗人”的官职,平时负责相犬、牵引犬,过节时负责提供狗肉。 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狗官”。

  与狗肉业一起兴起的,职业上也有杀狗的人。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至燕,爱燕之犬屠与善打者渐行渐远。 荆轲嗜酒,日与犬宰渐离于燕市饮”。 我在这里写了荆轲的两个朋友。 一个人呢人人皆知的高渐离,另一个则人人皆不知其姓名,只知其职业为狗屠。但能够天天与荆轲一起喝酒,绝非寻常人等。

  《史记·刺客列传》里的另一位刺客聂政,也曾“客游以为狗屠”。而最著名的狗屠则是上文提到的樊哙。这个以屠狗为业的屠夫,在鸿门宴上勇救刘邦,一战成名,后成为西汉开国功臣,被封为舞阳侯,名垂青史。

  可见,“民间多高手,大隐隐于屠”。所以,明代诗人曹学佺的“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看来并不是随便乱说的。

  五、狗肉的衰落

  隋唐以来,狗肉的地位逐渐没落。关于狗肉衰落的原因,有很多的分析:

  第一种说法是魏晋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南迁,带来了不吃狗肉(他们较为爱惜猎狗)、专吃牛羊肉的习惯,促使中原人的吃肉习惯逐渐发生改变。

  第二种说法是吃牛羊肉更加经济。在粮食保障率不高的古代,养狗不但会浪费粮食,而且出肉率相对较少,远不及靠吃草的牛羊来得经济。

  三是唐朝以来佛教盛行。人们普遍相信杀狗吃肉会遭到不好的报应,所以渐渐地就很少有人吃狗肉了。

  个人觉得上述这些原因可能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这是物质基础),使得人们(主要是上层阶级)有足够的肉可以吃了,也就没必要去吃狗肉了。所以,羊肉、猪肉地位上升,狗肉地位下降。于是,有些屠户便动起了歪主意,“挂羊头,卖狗肉”。

  不过,虽然上层阶级不吃了,但民间吃狗肉的风气依然存在,便宜嘛。到了宋徽宗的时候,狗肉又被狠狠禁了一次。为什么呢?因为宋徽宗的生肖是狗,所以他下令禁止天下杀狗。之后的元、清两朝,统治者都是北方来的游牧民族,并没有吃狗肉的习俗,所以民间吃狗肉的氛围一直不浓。

  如此一来,吃狗肉的人越来越少。到了现在,全国其实只有少数一些地方,和少数一些人还在吃狗肉了。我不吃狗肉,但我不反对这些有吃狗肉习惯的人,有些地方确实也有悠久的吃狗肉的习俗。只不过“狗不列入畜禽管理”,便等于狗没有了“屠宰检疫”,也就相当于你今后能够吃到的狗肉都是没有安全保障的。

  想想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狗肉能不吃的话,建议还是别吃了吧。

  部分参考文献

  《史记》

  《礼记》

  《诗经》

  《略论中国古代的食狗之风及人们对食用狗肉的态度》,刘朴兵

  《“狗肉文化”是非多》,禾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