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云南昭通水塘坝始熊猫生态恢复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应图
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代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客座研究员和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晓鸣、古脊椎所研究员邓涛、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吉学平等合作完成,论文日前在国际学术刊物《科学报告》 ( scientific )上发表
熊猫为了能吃竹子,进化了很多“独门手艺”。 伪拇指是其中之一——。 除了大多数哺乳动物前肢上正常的五根手指外,还有巨大的腕骨、桡侧籽骨,充当第六根手指,形成可对掌的“拇指”抓住竹子。 研究表明,熊猫简陋的假拇指难以用于采集熊科常规杂食原料,如种子、坚果、浆果,以及矮草等。 这表明增大桡侧种子骨的唯一取食目标是竹子,伪拇指是熊猫谱系中有效采集竹子的重要适应。
那么,伪拇指是什么时候进化的呢?
2015年,邓涛、吉学平等在水塘堤晚中新世遗址发现重要始祖熊猫疑似拇指和臼齿化石。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始熊猫伪拇指化石。
古生物学家结合以前的研究,认为这种假拇指是熊猫假拇指进化的中间形态。 ——此时的始熊猫已经有了增大的桡侧种骨,形成了抓握的“拇指”功能。 对臼齿化石的研究表明,始祖熊猫的牙齿形态已经达到现代大熊猫的复杂性,甚至更为复杂。 两者加起来,古生物学家认为,始熊猫开始吃竹子的——这个简陋的“大拇指”,表明起源于距今700万~600万年前熊猫专门吃竹子的习性。
但是,始熊猫的伪拇指比现生熊猫的伪拇指长,末端没有出现现生熊猫那样细小的挂钩。 那么,为什么中新世末期以来大熊猫的伪拇指没有进一步增大呢? 根据古生物学家们的分析,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大熊猫栖息地竹子非常丰富,可以说唾手可得。 因此,熊猫的伪拇指只需要有比较大的握力来拧和拽一根或几根竹子就可以了,而抓更多数量的竹子则不需要太长。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兼顾行走时的重量功能。 肥胖的熊科动物均为跖行走,行走时前脚掌和后脚掌接触地面。 用力伸展的桡骨侧的种骨突出于手掌面,影响步行。 通俗地说,就是击中脚。 邓涛说:“分担体重的限制可能是熊猫的伪拇指从未进化成完整手指的主要原因。”
《光明日报》(2022年07月02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