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宠物训练 正文

逝者丨40年为农,江荣风带着未完成的“退休愿望”离开了

扫码手机浏览

  在苍山脚下,洱海湖畔,古生村的村民再也见不到他,是一位习惯早起拿着手机拍照记录水质变化的教授。

  11月15日,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江荣风在昆明出差工作结束后回到古生村科技小院。 11月16日,小院迎来四个研究小组,考察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最新成果,进行下午讨论,当晚江荣风突然身体不适到医院就诊。 11月18日,江荣风出院回到科技小院,晚上再次身体不适,11月19**云南大理去世。

  1982年进入北京农业大学,江荣风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在教学生涯中先后培养了30名博士、81名硕士。 他是科技小院的发起人之一,十三年来,这所“解民生多难,天下英才”的“田间学校”从河北邯郸曲周出发,走向中国大江南北。

  江荣风(左一)在田地里进行水稻研究。 回答者供图

  不离开洱海的绿色发展事业,一辈子也没有完成

  对于驻村师生来说,古生村科技小院是洱海流域污染演变的“战场”,江荣风是这场“战役”的主心骨之一。

  古生村科技小院。 回答者供图

  2021年12月,为了改善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中国农业大学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洱海边缘选址,开设了科技小院。 地处洱海西岸的古生村成为最佳选择,这里毗邻洱海入湖河流之一阳溪,地处洱海入水口地,属苍山溪流下游,是常住人口仅1000多人的千年白族传统村落。

  成立科技小院,借助村民庭院,来自高中的师生进入古生村,成为“常住村民”。 目前,在古生村长期居住的师生近80人,涉及20多个科研院所。 特别是暑假期间,来村里研修的硕士以上师生达到350多人,村民对教授学者的到来很感兴趣,“提高了村里的平均文化水平”。

  古生村科技小院成立两个多月后,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联合成立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为了更好地解决洱海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难题,探索流域农业绿色高值生产模式,中国农业大学投入了最好的队伍,在洱海常住古生村科技小院的老师有10多人。

  江荣风于4月7日来到大理,住在古生村,作为科技小院的领导专家,主持日常工作。 在小院的日子里,江荣风总是起得很早。 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去廊道看看,看看湖水有没有变,阳溪水位有没有上涨,随手拍下照片分享给小院的微信群。

  可以看出从小就被称为“洱海之战”的极简主义者们的斗志。 江荣风和老师同学们的目标一样,是赢得没有硝烟的“战争”。 日前,有“滇西高原明珠”美誉的洱海不堪环境污染重负,无序旅游开发,环湖生态遭到破坏,水质连年下降。 流域内村庄农业生产、大水大肥等种植方式对洱海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沿湖客栈农家院、污水直排……近年来,洱海生态恢复加速,古生村科技小院和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成立,洱海绿色发展

  在田里做科研的这个小医院团队,师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露面。 在200多天的交往中,小院的师生成为了家人。 师生们一起去湖边进行水质观测、入户走访、野外考察,课余时间吃饭、喝茶,布置庭院里的花草。

  前不久,江荣风刚过59岁生日,退休后离开洱海,收养心爱的人,在古生村继续洱海流域绿色发展事业,直至“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

  只是,这个简单的退休愿望,江荣风已经不能实现了。

  江荣风(右)作为黑龙江农垦七星农场的水田指导博士研究生工作。 回答者供图

  大理的江老师不同,有老师也有朋友

  来到古生村科技小院后,江荣风要为妻子的手术照顾。 9月回到北京,在北京照顾妻子期间,江荣风总是惦记着小院。 妻子很支持他的工作,不到10天,江荣风就回科技小院了。

  2017年以前,江荣风对云南大理地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发表了相关成果论文。 时隔多年,江荣风再次将工作重点放在大理。 此次,科技小院要完成洱海流域农业绿色转型愿景,实现农田氮磷排放量30%-50%、入湖氮负荷10%-20%、年均亩产超万元等目标。

  在科技小院日常多平台同步合作的过程中,江荣风成为关键桥梁和掌舵人。 不仅每天第一时间监测阳溪和洱海的水质水位状况,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师生们还将结合面源污染、绿色种植、乡村振兴等不同板块进行讨论研究。 江荣风身兼多职,除了参加小院会议,还要兼顾其他工作,没有会议的时候不去房间,而是去稻田看水稻长势。

  江荣风长期进行土壤测试、养分管理、污染环境植物修复等研究。 科技小院按照支持古生村乡村振兴的思路,生态和产业合作支持乡村振兴。 科技小院在古生物4600亩耕地上,建立了土壤肥力监测网,根据洱海土壤、气候特征和作物生长规律,创制了水稻、烤烟、玉米、油菜、蔬菜等6种绿色智能肥料产品,这正是团队师生们的

  今年水稻种植季节,我院师生首次开展常规有机模式、绿色产品模式、绿色产品优化和有机产品优化4种水稻种植模式探索。 幸运的是,这200亩水稻试验田,秋收达到每亩808公斤,产量比平时提高20%-30%,同时降低了环境成本。 成果的收获意味着师生们在保护洱海的同时,也在探索增收流域人口的途径。

  “大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洱海成为探讨农业污染和高价农业绿色转型的非常好的‘战场’,团队致力于让洱海成为流域农业的绿**发展的全国样板。”金可默第一次做科技小院缺少经验,“江老师在这方面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和指导,他就像自己的父辈一般,是帮我们拿主意、给我们定心丸的长辈。”

  从第一天进村,到11月19日离世,师生们与江荣风相处时间超过200天。时间久了,学生们口中的“江老师”是个爱吃鱼,还会给大家做回锅肉的小院长辈。“他热爱洱海,在洱海的江老师不太一样,每天在生活中工作,他是非常开心的。”金可默说,“在这里师生们看到了江老师爱生活的一面,他还会每天给家人发洱海的照片,向妻子和儿子畅想‘绿色’洱海。”

  江荣风(左2)在温室里了解种植情况。受访者供图

  距洱海2500公里外的实验站,富了曲周县

  近年来,许多人来了古生村,很快又离开古生村,村民们见得多了,慢慢也习以为常。

  科技小院师生留了下来,其间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调研,了解村民到底想要什么,这些让村民看到了新的希望。师生们把人气带到了村子里,让古生村有了“CBD”,晚上有了夜市,村民的认知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村民把家里闲置房屋收拾出来用于增收。

  对白族村民来说,每年一度的放生节必不可少,热闹程度堪比春节,今年在放生节到来前,村民提早一个星期,邀请小院师生去家里吃饭,考虑到邀请的村民数量多,老师们分成了几个小队,分别做客不同的农民家里,师生们在村子里吃上了“百家饭”。

  短短几个月时间,古生村也从最初“没得住、没得买、没得看”,逐步有了内生动力。科技小院组建了乡村振兴平台,为村民进行电商培训,选取重点村民打造带头人,培训女工扎染非遗手艺,对接工作室开展代工业务……村民的收入正在实实在在增加。

  11月21日,江荣风的告别仪式在大理举行。一早,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儿媳妇,通过朋友圈得知消息后,和家人一起赶去江荣风的告别仪式,并且留在现场帮忙。当天一同来参加告别仪式的,还有远从邯郸赶来的曲周县主抓农业的副县长,以及和江荣风共事六年的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

  距离洱海2500多公里,地处黄淮海流域的曲周县,早在十多年前,就尝到了科技小院带来的甜头。可以说,曲周,是江荣风另一个“战场”。2016年起,江荣风开始担任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为推动实验站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实验站与曲周**开展的合作赢得了认可。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始建于1973年,是黄淮海平原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实验站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的改土治碱,到九十年代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新世纪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再到目前农业绿色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扎根。直到现在,说起曲周与中国农大的关系,当地人甚至用“先有实验站,后富曲周县”来形容。

  为学生种下的果树,明年进入盛果期

  江荣风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受访者供图

  实验站工作不同于做科研,需要把各方的力量调集起来,在站发挥最大作用。成立近50年后,现在的曲周实验站,肩负着农业绿色发展县域落地的模式探索使命,涉及曲周科技小院的工作、绿色种植技术、养殖业技术等多方面,江荣风也把自己的课题搬到了实验站。

  在曲周,分散着探索种养一体化的白寨科技小院,研究苹果种植的相公庄小院,主攻小麦玉米大田作物的王庄小院等十多个科技小院。其中前衙村葡萄科技小院的建成,离不开江荣风的推动。五年前,前衙村村支书龙书云了解到科技小院能给村民带来种植技术,到实验站邀请师生到村里开设科技小院。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现代化农业科研基地。受访者供图

  “那一天特别热,为了弄清楚前衙村葡萄种植的问题,我们在地里转了半天。”在前衙村建科技小院之前,张宏彦曾和江荣风一起去村里考察。“江老师走路很快,做起事来很投入。”

  2017年江荣风(左数第六位)带着团队考察前衙村葡萄科技小院建设。受访者供图

  2017年9月,前衙村科技小院成立,师生入驻前衙村,办夜校、搞观摩,手把手培训葡萄种植户。考虑到小院刚成立不久,学生们想组织村民在村里开中秋晚会,以此拉近和村民的距离。本是休假的日子,江荣风却没有回家,为了支持小院学生工作,特意把妻子接到了曲周,一起参加了前衙村中秋节晚会。张宏彦说,每次去科技小院,江老师都会提醒给学生们买米面油,学生们见到都很高兴。

  沿着江荣风科技小院的足迹,从河北曲周开到了吉林梨树,最终到了云南大理。不过,这些年不变的是曲周实验站的常驻据点,江荣风每年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曲周实验站。

  江荣风(蓝色衬衫者)在曲周实验站介绍田间环境气体实时监测设备和运行情况。受访者供图

  “江老师考虑别人更多,是一个特别投入的‘工作狂’,做事情很单纯很专注,不计较个人得失。”多年过去了,张宏彦还对这件事印象深刻,“他总是能为学生着想。”在工作上,江荣风和张宏彦也是南北最佳拍档,“我来自北方陕西,爱吃面食,江老师来自南方福建,爱吃米饭,但在六年建设实验站的合作中我们十分默契。”

  考虑到学生们爱吃水果,江荣风推动实验站种果树,让学生在实验站春天能赏花,秋日能食果。近几年,实验站种下的樱桃树、山楂树、桃树、杏树、苹果树、梨树、柿子树、石榴树,将在明年进入盛果期。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即是如此,学生们也会记着在实验站给他们种果树的江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