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宠物资讯 正文

鼠年说龙猫,原来这只“大老鼠”是濒危动物?

扫码手机浏览

  再过一天多就是农历鼠年了。

  与龙年、羊年、马年不同,要找一个带有“老鼠”的吉祥话是非常困难的。

  老鼠的名声总是不好。 从偷食物到传播疾病,老鼠一出来,几乎人人都会大叫,驱除老鼠的各种行动层出不穷。 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老鼠太多了,应该灭绝。

  但仓鼠是老鼠中你们熟悉的伴侣动物之一

  其实鼠类属于啮齿类动物,上下颌有一对可生长一生的前牙,全世界约有2260种,约占全球哺乳类动物种类(约5400种)的一半,是哺乳类中最成功的类群,一个也没有。

  不仅是我们讨厌的物种,这2000多种鼠类也有萌物。 其中有些种类可以成功驯化,带回家,和我们一起生活。

  在常见的伴侣动物中,仓鼠、豚鼠是众所周知的鼠类,此外还有我们熟悉的伴侣动物。 虽然不像老鼠,名字也不像老鼠,但是老鼠——这就是龙猫,一只可爱的大老鼠。

  可爱的龙猫是从哪里来的?

  鼠在啮齿动物中属于豪猪型亚目绒鼠科鼠属,共有2个种:

  白砂鼠Chinchilla chinchilla :分布范围广,历史分布区包括智利、阿根廷、秘鲁、玻利维亚高原山地,美其名尾短;

  绒鼠C. lanigera :尾长,又称长尾或沿海毛鼠,分布范围更窄,目前仅分布在智利中北部的有限范围。

  观察老鼠的分布图,可以发现这两个物种都生活在南美洲西部的山区。

  短尾毛线鼠的分布海拔高达6000米以上,最低也有3000米的高度; 绒鼠的分布海拔相当低,最高仅为1650米。

  但栖息地降水少,普遍干旱,植被稀疏,日照强,昼夜温差大。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毛线鼠也掌握了能力,可以吃灌木和仙人掌的根、皮和果实,从中获取水分,进化出浓密温暖的毛皮可以抵御安第斯山夜晚的寒冷。

  南美这样的地形,是龙猫们生活的地形

  拥有毛发是哺乳动物的一大特征,一般生活在热带地区和降水多的地区的动物毛发短而稀疏,但寒冷地区动物的毛发普遍浓密。

  从毛囊中长出来,大多数哺乳动物每个毛囊都有毛,而小鼠毛囊长有近60根毛,每平方厘米有20,000多根毛,在陆生哺乳动物中数一数二。

  如此浓密的毛发,给毛线鼠提供了温暖,带来了杀身之祸。

  关于龙猫的杀身之祸

  虽然不确定是什么时候开始利用花栗鼠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西班牙人来之前,美洲土著民族就开始狩猎花栗鼠了。

  他们利用毛线鼠的毛皮,还把它当成宠物养。

  最初可能来自钦齐人( Chinchas )。 毛线鼠的英文名字Chinchilla和学名中的属名Chinchilla由此而来,意为“叮”。

  印加人征服钦察人后,萌动的毛线鼠和又厚又软的毛线鼠毛皮也成了印加贵族的专属。

  虽然有狩猎,但是毛线鼠的数量很丰富,初期一天就遇到过一千多只的记录。

  16世纪西班牙人来到南美洲大陆,第一次见到了毛里斯。 他们也爱上了毛里斯(的毛皮),开始了毛皮生意。

  质地柔软,颜色均匀,手感非常好。 人们可以用它做大衣服小衣服的衬里,自然地,也可以用很多毛线鼠的毛皮做整个大衣。 这一定是欧洲上流社会的奢侈品。

  但由于狩猎工具和运输能力有限,300多年来毛线鼠面临的狩猎压力并不大。

  变化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运输的发展,从南美大量出口鼠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毛里斯皮经营者是德国人理查德格洛克,他被誉为“毛里斯王”,他的故乡莱比锡被认为是世界皮草之都。

  1899年,他买卖和贩卖了7万8千5百张老鼠皮,1901年,这个数字增加到30多万人。

  同期,仍有大量毛皮运往纽约毛皮市场,1900年,智利出口了约50万件毛皮。

  此后毛线鼠毛皮贸易开始逐渐下降,1904年,理查德格洛克贸易了11.1万张,之后下降到4000张。

  据统计,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智利共出口了700万只花栗鼠毛皮。 包括在狩猎中受损而无法销售的毛皮在内,估计在此期间狩猎了约2000万只花栗鼠。

  花栗鼠毛皮贸易的减少,并不是皮货商们的慈悲,而是野生花栗鼠无法忍受这种捕猎的强度,变得越来越稀少,濒临灭绝。

  濒临灭绝的野生龙猫

  1900年,智利圣地亚哥动植物研究站负责人Frederico Alberrt要求**制定毛线鼠保护和管理计划,但没有人听他的。

  由于当时市场上还能看到很多老鼠,**和大众对老鼠的状况都没有任何意识。

  这让我想起了乳鸽和袋狼。 在走向灭绝的道路上,一些从长远来看的科学家敏锐地发现了种群的减少趋势,并提出了保护的建议,但被故意无视,我们再也看不到这些物种了。

  与袋狼和乳鸽相比,毛线鼠还是幸运的。

  《Science》以白鸽为封面,阐述了白鸽灭绝背后的原因

  由于种群数量少,猎捕野生毛线鼠不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10年,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和秘鲁根据一项共同协议,同时颁布了禁止捕猎、诱捕和杀害毛丝鼠的法律,并禁止出售它们的毛皮。野外的残存种群也因此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同时,毛丝鼠的商业性人工养殖也在20世纪初期开始了。实际上,1829年,伦敦动物园就饲养了第一只龙猫。

  1895年智利人fransigo Irrazaval从科金博大区得到了一对毛丝鼠,通过不断繁殖,这一小的饲养种群增长到了13只,但在1898年夏天的一次流行病爆发中,这些毛丝鼠在两个月内全部死亡。

  1920年,几名年轻男子向智利**申请,获准捕捉50只毛丝鼠用于繁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我们现在所见的人工繁殖龙猫,基本都属于马蒂亚斯·查普曼先生的功劳

  不过,我们目前能见到的毛丝鼠,它们基本都源于美国的矿业工程师马蒂亚斯·查普曼先生。

  在流传的查普曼的故事中,他对毛丝鼠一见倾心,在与当局斗智斗勇后,他成功地将11只毛丝鼠带回了美国。

  现在几乎可以肯定,在他的故事里充满了虚构与夸大,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8公3母共11只毛丝鼠的饲养和繁殖是很成功的,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毛丝鼠都是它们的后代。

  后来,随着毛丝鼠养殖数量的增长,毛丝鼠大衣有所复兴,再后来,随着皮草整体势衰,毛丝鼠养殖业也走入低谷。

  虽然如今已经少有人将它们穿在身上,但是凭借萌这一特性,毛丝鼠换上龙猫的名头,走入了普通人的家中。

  但是,一定要指出的是,虽然现在人工养殖毛丝鼠已经非常容易,养殖数量庞大,然而人工养殖只是减少了对野外种群的捕猎依赖。

  与此同时,家畜化、宠物化的个体却已不再具有野外生存能力,无法回归野外,所以,人工饲养并没有给野生种群提供补充——这就意味着,在野外,龙猫依然处于濒危状态。

  实际上,在有人工养殖的100年来,毛丝鼠的种群数量也没有得到显著的恢复,而且两种毛丝鼠的数量都仍在持续下降中。

  短尾毛丝鼠目前仅有5个分布地点,而且高度分散,整体种群数量不明,估计全球野生个体不会超过1万只。

  绒毛丝鼠也好不到哪儿去,2015年10月的评估显示,野生绒毛丝鼠的成熟个体数量,也就是可以繁殖的个体,仅有5300余只。

  目前两个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中都被列为“濒危”等级,这一等级相当于中国的朱鹮和丹顶鹤,而比大熊猫受到威胁的等级还要高出一级。

   可能出乎你们的预料……龙猫原来属于濒危物种

  目前,针对它们的盗猎仍未完全停止,更为重要的威胁则是采矿、放牧仍在不断侵蚀着它们的家园,而全球气候异常使厄尔尼诺越来越强,这也给这些生活在严酷环境下的可爱龙猫带来更多的挑战。

  在新的一个鼠年来临之际,我们只有期望这些萌萌的“大老鼠”可以生活得更好,鼠丁兴旺,能和我们在这个地球上一起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鼠年。

  最后,

  希望龙猫的问题,

  可以得到大家的重视!

  同时,给大家拜个早年~

  ▼

  References:

  [1] P. Valladares, C. Zuleta . Spotorno:Chinchilla lanigera (Molina 1782) and C.

  [2] chinchilla (Lichtenstein 1830): review of their distribution and new findings ,Animal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37.1 (2014)

  [3] Edwin G. Bowen and Ross W. Jenkins, released and published by Shoots Chinchilla Ranch in March, 1988.

  [5] T.A.沃恩、J.M.瑞安、N.J.恰普莱夫斯基:哺乳动物学,科学出版社,2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