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2
大学生带着纸狗散步。 视频拍摄:郭东来周家怡( 01:32 ) )。
最近,一些大学宿舍掀起了“宠物热”。 学生们用纸盒、剪刀、彩笔、胶带等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纸狗。 有的纸狗有四个轮子,可以带着翅膀飞翔、发声、发光。 狗不仅可以散步,还有特别安排的“相亲会”,让人笑不出来。
众所周知,许多高校宿舍明令禁止饲养宠物,纸质遛狗并不违规,但现代大学生到底怎么了,不少媒体和网友都在议论。
有媒体采访了多名玩纸狗、纸狗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经历和想法,“它陪伴了我”“更像是社交工具”……除了这些说明,或许还可以从青年亚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
还记得“无厘头文学”吗? 还记得YYDS和“电子木鱼”吗? 其实这些都属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范畴。 对于这种现象,不少网友表示不理解,其原因在于圈子的不同。 最新研究表明,青年独特的文化取向推动青年亚文化在网络上发声、表达自我、构建新的文化认同。 这些热潮看似群体的“疯狂”,但归根结底,只是青年独特的个性表达方式。
多年前,无厘头文化兴起,印章、“十动然拒”等网络词汇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卷入网络亚文化,网络“行为艺术”层出不穷。 “遛狗”看似从线上转移到了线下,但它的真正流行,还是借助了互联网的力量。
不可否认,学习是大学的主旋律,但如今学历、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精神压力普遍不小。 再加上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外部社会环境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的压力不能有效转化为动力,反而发展成了普遍焦虑。
由于感情需要说出来,大学生有了替代宠物,通过网络迅速达成了宣泄方式的共识。 通过遛狗,他们找到了共同的话题,形成了感情共同体。 这里没有内卷,没有不安,在用心的展示和交流中,他们得到了放松和快乐。 对大学生来说,纸狗纸猫不仅是一种社交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安慰。
同样,在一些网络亚文化形成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的反射和映射。 这些时髦当然是“一阵风”,难以进入大雅之堂,但从中可以窥见青年的存在,青年的烦恼。
虽然遛狗的热潮终将散去,但可以预想将来也会出现无数同样的现象,并退出会场。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善于聆听年轻人的“言外之音”,和他们一起正视困境、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