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宠物百科 正文

“猫屎咖啡”——来自社会底层的产物,优雅背后,其实充满了残忍

扫码手机浏览

  在接触“猫粪咖啡”之前,很多人以为这是一个“噱头”,引起了消费者的好奇心,他们并不相信真的含有“猫粪”。

  但事实很残酷,只能在这样高端的地方出现,在几百元的咖啡里,确实很有名。

  “猫粪咖啡”最初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由印度尼西亚语的“Kopi Luwak”翻译而成。 “Luwak”是指当地的麝香猫,所以这个称呼的直译应该是“麝香猫咖啡”。

  麝香猫吃完成熟的咖啡果后,在消化系统中发酵,咖啡豆与粪便一起排出。

  其中提取咖啡豆,去皮、晒干、去臭、焙烤后,制成“猫粪咖啡豆”。

  有人说香醇的香气,也有人说难以下咽,但无论如何,这个奇怪的生产过程,还是渴望多吃东西的世界观,对最先研究它的人来说很难。

  但是,相比之下,精明的商家们却很佩服。 他们非但没有回避,反而反过来拿起它,直接使用它的制作方法,翻译成了现在的名字——猫粪咖啡。

  这个操作直呼“内行”。

  但无论生产过程如何,麝香猫只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种群数量不多,印度尼西亚当地野生麝香猫更少。

  所以,本着“物以稀为贵”的原则,“猫粪咖啡”的价格也总是排在前列。 虽然市场上质量参差不齐,但一斤正宗的印度尼西亚猫粪咖啡往往能卖到2000-5000元人民币。

  同时,也有很多朋友揶揄说,这么贵的咖啡,像我这样的穷人喝不了。

  且不说笑话,有趣的是——最初的“猫粪咖啡”,确实是穷人专用的饮料,与现在的地位有天壤之别。

  17世纪,荷兰人殖民印度尼西亚,垄断了当地的咖啡种植业。 咖啡豆都运到了欧洲,但当地人只能吃瞪大眼睛的东西。

  但当地麝猫喜欢偷咖啡果,排放的粪便中,往往有消化不完的“咖啡豆”,被选为“不会喝咖啡”的印度尼西亚人,加工成咖啡。

  后来,不知是“味道独特”,还是“想喝咖啡”,“猫粪咖啡”成为了当地的特色。

  原本被认为是“小偷”的麝猫,也一下子成了“勤奋的咖啡豆生产者”。

  但由于野生麝猫数量有限,很多人为了获利,把麝猫抓进笼子饲养,只喂咖啡果,增加“产量”。

  这种单一的饮食,引起了许多麝猫消化系统的混乱,最后被埋葬在铁笼子里,倒在了生产的路上。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种“残忍”的生产方式,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而且,那个一直在持续。 坦率地说,现在无法正视优雅高端的“猫粪咖啡”背后的残酷。

  ——轻肥说——看到这里,你就知道,“猫粪咖啡”的原材料确实是“猫粪”,但其中很小一部分不是麝猫自发生产的。

  个人利益暂且不谈,“猫粪咖啡”的存在意义很难说。 它本来只不过是社会底层中,贫民匍匐在列强脚下,被迫派生的东西。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与“高级”无关。 不如说,没有一杯白开水那么真实。

  结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