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猫》
吕植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
明确猫科物种在中国分布的“欺骗”
他有点犹豫。 宋大昭以前翻译过《世界野生猫科动物》,他觉得那本书的内容很难被超越; 中国的猫科动物很多,但本土的研究非常少。 看到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及其创建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荒野新疆都有参加,他也参加了。
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大家意识到不容易。 应该提示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应对“中国猫科”这4个字呢? 太深的内容,人们看不懂; 是普遍的、过时的知识,也没有可读性。
既然要说“中国猫科”,就要掌握好中国猫科动物的知识。 更何况,世界上有38到41种野生猫科动物。 中国有其中13种,是世界上猫科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只有一本书不特别出版的话,就不好说了。
但是,他们看了已有的图鉴和文献后发现,中国猫科动物的分布和数量等信息已经过时。 从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 IUCN )的网站来看,猫科物种在中国的分布也是一个“骗局”。 近年来,在许多国内科研机构、林业机构、民间机构的不懈努力下,实际上许多物种的分布和种群现状越来越明显。 许多过去的谬误已经得到证明,出现了新的分布记录。
他们整理那个,更新中国的分布概况。 例如,去年西藏罗隆发现豹子的新闻确认了豹子所在的地方更多了,比如说,荒漠猫,有很多历史上无法证实的记录,这种猫的分布出现在新疆、宁夏、内蒙古等省区。 目前,越来越多的图像调查记录表明,这是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东缘的猫科动物。 他们收集了近年来可验证的分布数据,评估了这种类型的分布。 在此基础上,他们将修改漠猫在中国的分布图,比过去的分布记录更准确。
老虎是食物链的顶端,保护它有助于保护整个生态环境
北京海圩山上的豹猫。 北京大学,猫联盟/供应图
“虎”形象铭刻在亚洲各国文化中,狰狞、勇武、狡猾、神圣。 从亚洲东北部洁白的森林,到南亚次大陆炎热湿地的高草丛,到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4000米的高山,再到苏门答腊岛潮湿闷热的热带雨林,这只巨大优雅的大猫大显身手。
但是现在,虎的9个亚种中有3个灭绝了,剩下的6个中有4个濒临灭绝,只有孟加拉虎和东北虎勉强摆脱了灭绝的命运。 目前中国确认分布的老虎只有东北地区的东北虎和墨脱的孟加拉虎。
为什么老虎对生态那么重要? 虎在亚洲陆地上是顶级肉食动物,因为它代表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 虎的生存需要大量的猎物和广阔的栖息地,虎的保护意味着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
长期以来,虎在中国被视为“害兽”,“猎虎”是为民除害的英雄行为,除了虎骨、虎皮的经济价值外,更多的是对虎的大规模狩猎。 雪上加霜的是,老虎在中国的栖息地多位于“胡焕庸线”以东,这一地区适宜农业开发,人口的快速增长改变了这里的土地利用类型,老虎栖息地大范围流失。 遇到人类时,“百兽之王”只能退却。
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介绍说,2000年,他和学生徒步进入西藏墨脱调查,想寻找孟加拉虎的踪迹。 以前那里有一只老虎,它捕食村民在森林里放的马。 林业部门特别向当地村民们猎杀了这只老虎,他们到达时,发现乡干部达瓦的脖子上挂着这只老虎的犬齿——那次捕猎是由他组织村民们完成的。
在与达瓦交流、调查十多天后,这位老猎人在村民大会上承诺,以后不再上山打猎。 因为他意识到老虎吃马与老虎野生猎物头巾数量的减少没有关系。 “以前上山打猎,一两天就能遇到头巾了。 现在需要7天”头巾越多,老虎就越少吃家畜。
遗憾的是,在那次调查中,吕植没有看到老虎的踪迹。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尽管那里有关于老虎踪迹的零星报道,但无人目击到老虎。 截止到2019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布设的红外线照相机两次捕捉到老虎闪烁的身影。
中国许多地方还存在相当面积的山林,但梅花鹿、三鹿等虎的主要猎物非常短缺,这意味着虎没有返回野外的希望。 只有系统全面地修复生态环境,恢复从植物到大型食草动物的多层次生物群落组成,加强虎的研究和种群恢复,将来虎才能在中国各地“重返家园”。 自然不需要人为精致,往往需要休息的空间。
但是,已经有很多好消息。 例如2021年4月,黑龙江捕获东北虎,被称为“完达山一号”。 不到一个月,它又归于人们了。 后来,根据拍摄,他从黑龙江流浪到吉林,打算建立自己的领土。
擅自“养猫”存在生态风险
喜欢猫的人喜欢叫猫“喵星人”,其实科学上有点道理。 从体重超过300kg的东北虎,到只有1kg的豹猫,猫科动物在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顶级捕食者的生态位。 如果没有人的话,把地球称为“喵星人”也不为过。
豹猫是小型的猫科动物,体重有的达20斤,体重不足2斤,据说和家猫体型相似,甚至有点小。 在英国广播协会的纪录片《大猫》中,山椒猫喊着观众“萌翻了”,“你在哪里? 我想养! ”
这其实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小型猫科动物可爱的外表讨人喜欢,人们喜欢的第一反应是“驯养”。 结果,野生猫科动物大多被捕获,作为宠物饲养销售,野生种群受到很大威胁。
你可能不知道,“豹猫”是重要的标志。 如果你在一个地方猎完豹猫,你就几乎和老虎、豹子、狼、金猫、黄喉喆分开了。 如果在某个地方有一只豹猫,即使没有大型食肉动物,只要剩下很多受大型食肉动物欢迎的猎物,比如鬣狗、黑斑羚、麂皮等,也有“带豹回家”的希望。
为什么豹猫这么“神”?因为它是猫科动物里的“小强”,适应能力强、不挑食、繁殖能力强,能凑合就凑合。只要人类给它留那么一丁点空间,它就能活。如果连豹猫都活不下去,那么其他猫科动物也一定保不住。它就是“底线”。
可问题就在于它“凑合”,人们并未意识到危机。在2021年初被调整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之前,长期以来,豹猫的保护等级仅是“三有”(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有科学研究价值的),这意味着人们感觉它跟麻雀差不多,没有人认为豹猫会灭绝。
豹猫在城市里,会在道路、立交桥下的绿化带、涵洞等地方觅食、巡视领地,甚至会住在涵洞里。研究者还发现,在豹猫爱活动的地方,流浪猫的拍摄率就比较低;在豹猫来得少的地方,流浪猫的密度就高。这是一种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非常有意思的自我调节机制,也证明了豹猫作为“底线”,其作用远不止指示所在地区的生物量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