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经的老街店,店主总是养猫吓唬老鼠。 “铺路猫”成了老店的一道风景。 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卫生环境得到了改善,不再需要履行本来的功能,这些猫也和老店一起消失了。
荷兰摄影师马塞尔埃南( Marcel Heijnen )以香港老街区西营盘为起点,到全国多家传统店铺拍摄猫咪。 主角店铺猫折射出城市老城区的温柔与变迁。
文|吴思
“喵,快来拍我啊”
一天,荷兰摄影师马塞尔埃南在上海街头散步。 他听到了喵喵的猫叫。 海宁开始寻找猫的身影。 路边有一家水果店,店门口并不是猫在蹲着。 电线杆旁的塑料篮子里,成堆的甜瓜、葡萄柚上看不到猫的存在。 几分钟后,海宁从店门口再次回到路边,抬头看了看上面。 我还以为猫在店里的红色塑料雨棚里,结果在更高一点的又旧又生锈的百叶窗上,发现了这只正在看他的猫。 海宁拿起照相机,又捕捉了商店和猫的照片。
水果店的猫在哪里?
当我第一次对店里养的猫感兴趣时,海宁还不是真正的摄影师。 1992年,海宁去了新加坡,在一家设计公司工作。 从1995年到1998年,他第一次来香港工作。 “在新加坡,有时会在街上看到流浪猫。 但在香港,猫在店里坐着、趴着是很常见的事情。 香港人管这些猫叫“铺被子的猫”。 ”。 海宁告诉了我们。 “我觉得这个很有趣。 因为对我来说猫通常是宠物。 我家养了一只叫Alley的三色猫。 然后,白色中橙色的是Rizo。 ’海宁喜欢猫,也喜欢香港这个城市不同文化的混杂质感。 我喜欢摄影,但是在做设计的时候,海宁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城市。
海宁家的两只猫: Alley (上)和Rizo (下) )。
2015年,海宁决定从新加坡搬到香港。 海宁选择上环以西居住的西营盘。 香港启用前,这里曾是英军驻地的军营。 口开后,西营盘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华人聚居街区。 这里保留着很多卖红白喜事用品、海鲜干货和草药的传统店。 重要的是,大多数店铺都养猫。 港岛线西线西营盘站开通后,海宁观察到越来越多的画廊和咖啡馆搬到西营盘,很多外国人也搬到附近。 他觉得这个混合很有趣。 但是,他看到这些传统商店正在慢慢消失。 海宁说。 “作为摄影师回来后,这个城市里有很多我想拍摄的影像。 猫和传统店铺的拍摄系列以这里为起点。 ”
葫芦店的猫在哪里?
开始拍摄铺路猫后,海宁很快意识到在其他大小城市,这些传统小店可能会比香港消失得更快。 于是从2016年开始,他去上海、广州、汕头、北京、泉州等10个城市找这些店铺养的猫,希望给这些店铺和猫留下历史记录。
海宁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每次都花3-4天的时间,反复去这些城市找养猫的店。 “没有好办法。 地图上不能告诉我哪个店铺里有猫。 但是在南方的城市,进入老城区基本上都能找到养猫的店。 ”海宁说:“也许是因为北方的气候不同,店里养猫好像比南方少。 如果你在北京,你可能适合做一本《胡同猫》的图片书。 ”
香行的猫在哪里?
在各地找店找猫的过程中,海宁每次走到自己最喜欢的店门口,都会产生一种神秘的直觉。 例如在上海,海宁路过一家卖西瓜的店。 那门口放着两筐西瓜,一串葱和垃圾桶,公鸡啄西瓜皮。 海宁神秘的直觉告诉他——猫会出现在这里。 下一秒海宁看到猫从纸盒里伸出头来! 看了这张照片,海宁笑着说。 “其实,80%的时候没有猫。 真正出现猫的只有20%。 ”
西瓜店的猫在哪里?
消失的老店
消失的被子猫
海宁的照片里有一只叫“小花”的猫。 我现在是海鲜干货店的一员。 店主罗纳德刘( Ronald Lau )告诉海宁,在香港不是所有的商店都可以养猫。 由于动物的身体、毛皮或排泄物可能带有病原体和寄生虫,可能污染食物和设备,香港《食物业规例》规定食物贮藏中不允许动物存在。 但是,像他们这样的个人店铺获得了专利。 因为如果店铺不养猫的话,老鼠的问题会变得严重。
在海鲜店负责捕鼠的店员“小花”
西营盘有着50多年历史的粮油店店主西蒙杨说:“作为自己被窝里的猫的阿大,14年前来店里是帮人捕鼠。 因为越是老街老鼠越普通。”阿大一开始确实抓住了老鼠。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大不再捉老鼠了。 “老鼠右转,阿大会左转,”店主说时,海宁看到阿大伸出右前爪,似乎要去拍店主。 但是,下一秒店主说:“我们正在看那个。 拿着那个也没用。 ”。 时,阿大打了个大哈欠。 现在,阿大成了店里的招财猫,而不是能捕鼠的被子猫。
粮店店头的猫“阿大”和门口的狮子对视
粮店、海产品店、中药材店、婚丧嫁娶用品店已在西营盘老区经营数十年,部分店面还留有早年金漆招牌。 在海产品店,圆形的玻璃大瓶子里有各种各样的海产品。 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海参、花胶、虫草均有较高的药食同源价值。 这些海鲜餐馆也是为了迎合这样的饮食习惯而保留下来的。 但店里卖得最好的并不是这些名贵的海产品,而是牡蛎丰产、蛐蛐干、冬菇、15年陈皮等平日里邻里泡汤的食材。 每当老街坊来店里时,都会用手摸摸店头猫的小脑袋,和店主们亲切地聊近况。 这些老字号就像是与邻居交流信息的沟通站,而且这些老字号经常根据常客的需求来预订食材。 这些人性化的功能和服务是更现代化的超市所没有的。
海味干货店地猫守护着花胶
1990年以后,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港岛的许多老公寓和街区逐渐被收购、拆除、空地化现代的高层公寓、商店和办公楼取代。每当老店贴出要闭店结业的消息时,很多老街坊来多买很多海味干货囤在家里。阿大所在的粮油店附近已经更换了几个租户了。
当一些原本杂乱的老旧街区,被整体更新后变成了钢筋水泥的高楼,便不会再有私搭乱建而形成的隐蔽角落供老鼠藏身,卫生问题也有统一的物业来管理。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就不再需要家家户户养猫来捕鼠。捕鼠的铺头猫不再被需要,捕鼠的猫就慢慢变成宠物猫。
香港的老街区
? China Daily
“这些店主们和铺头猫不想消失,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海宁说:“但是这些年我拍过的有铺头猫的店铺将近20%都不在了。”海宁和大部分欧洲人一样,也喜欢经常光顾咖啡馆。别人或许在看书,但他看猫。在皇后大道上有一家叫Winstons的咖啡馆,海宁常常坐在里面看着对面海产干货店的铺头猫――豆丁。
在消失的这些铺头猫里,豆丁也是其中一只。豆丁的店铺是一对年长的夫妇在经营。他们在豆丁很小的时候把它从街上带回来。从此豆丁再也不用担心有上顿没下顿的温饱问题。海宁经常在咖啡馆里看到店主夫妇在豆丁分享午饭。豆丁最喜欢吃鲣鱼片和米饭,店铺的女主人常常给豆丁梳毛。当海宁提起豆丁时特别地开心,因为豆丁的主人有一次对他说:“豆丁好像认出你了,它每次见你都很高兴。你过来的时候豆丁会表现的不一样。”可是现在海宁无法在坐在咖啡馆里,看着对面的豆丁和店主夫妇的互动了。店主年纪大了,豆丁和他们搬回了公寓,一起退休了。
中药药材店铺的主人与“豆丁”分享鲣鱼
捕鼠之外,
也是陪伴
海宁说:“香港店主们爱他们的猫。我觉得老一辈人更实际。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太关心养宠物,而是出于捕鼠的实际原因才养猫。不过,他们在店铺里花了太多年和这些猫在一起,有时没有顾客,只有铺头猫,慢慢地他们就喜欢上了这些猫。”在某种程度上,捕鼠也好,做宠物也好,动物是在为人类做一些事情,这就产生了一种共生关系。就像一个人为它提供食物和庇护所,而猫则确保老鼠离开,或许这是人与动物的双赢。
店铺前,老人与猫相互陪伴
这些铺头猫往往性格很外向。当海宁想要给它们拍照的时候,它们会允许,还会像小国王一样在店铺里“假装认真工作”。海宁用影像抓住了很多铺头猫瞬间的动作和神情。他找到一位写日本俳句的澳大利亚朋友伊恩罗(Ian Row),为这些照片配上寥寥片语。不一定是当时场景真正发生的事实,毕竟也没人知道猫到底在想些什么。但这只字片语却让一张张静态的照片,变成了一出心理小短剧。
I print, he faxes / Office doesn't run itself / without clear guidelines.
另一张照片是在卖婚庆装饰的店里,两只猫蹲在柜台上。其中一只仿佛在对另一只的耳朵小声说着什么。罗写道:
对着他的耳朵,她低声说着甜言蜜语:“和我结婚吧”。
Into his ear / she whispers sweet nothings / Marry me.
看着这些照片,去想像这些猫如何看待人事物,或许是一种放松。
海宁还曾拍下仿佛电影场景的一幕。一名男子从电动车上,正要站起来,伸手向前要抓去什么的时候,他面前椅子上的猫站起来,翘起尾巴,前腿登上椅子扶手,回头朝男子伸手的方向望去。猫一瞬间的回望,因为感受到身边人的动作。海宁喜欢这张拍到这么多动作汇成一刻的照片。那是一种可见的人与动物相互在影响的瞬间。日常生活中,这种瞬间并不少见。但是我们却没有时间按下暂停键去思考我们举止对动物们意味着什么?在猫的眼中,我们又是什么样的角色呢?
猫回头朝男子伸手的方向望去
在海宁的照片中有一张在上海拍摄的老婆婆和她脚边的小奶猫。海宁很高兴看到老太太脸上有这么大的笑容,让他相信猫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花白头发的老婆婆周围摆满了废弃又没有处理掉的杂物。
罗写下:
她是我的全部。等到离别的时刻来临,我会想念她的。She's all I got / I'm going to miss her / when the time comes.
这大概真的是小奶猫心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