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猫成为时尚,“抽烟”成为日常生活。 和猫亲密接触,被抓到的话有可能感染“猫抓病”!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主任黄琴介绍,暑假将至,学生家庭是感染猫抓病的高危人群。 约40%的猫具有“半胱胺”病原体,通常通过跳蚤在猫中传播,具有广泛的致病性。 人被这种猫抓伤、咬伤时,这种病原体会感染人体,患上巴尔通体病,俗称猫抓病。
对于猫抓病黄琴提示不必惊慌,该病可由猫与人直接接触传播,不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临床上容易误诊漏诊。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3-10天,少数病例可超过几个月至一年,因此许多患者往往不将发病原因与猫咬伤或抓伤联系起来。 此外,对该病没有诊治经验的医生很容易忽略该病。
黄琴介绍,刮擦处皮肤通常出现丘疹、水疱、脓疱,局部有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头颈部和四肢,为伤口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可累及单个或多个淋巴结,部分病例全身不适、脓疱肿胀的淋巴结通常在1-6个月内自行消退,但也有可能持续2-3年。 部分病例表现为内脏损害,主要累及人体肝脾,引起肝脾坏死性肉芽肿,严重者表现为脑炎、心内膜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猫抓病现在没有特效药物和疫苗。 该病多为良性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仅部分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出现心、脑等严重并发症,罕见死亡。 多为轻型,可自行治愈,重症及时确诊后对症治疗也可及时治愈。 治疗主要以预防二次感染、对症治疗减少并发症为主。 治疗首先以药物治疗为主,若疗效不佳,后期可对肿大淋巴结行手术切除。
黄琴提醒,被猫咬抓伤后,应及时消毒处理伤口,请专科医生评估,必要时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 此外,日常饲养宠物必须注意卫生,进行预防性消毒,消灭蚤、蚤等巴尔通体媒介的猫抓病可给免疫功能低下者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慢性病、免疫功能低下及有幼儿家庭不宜饲养的宠物过度亲近请勿刺激,以免被狗、猫等动物咬伤或划伤。 特别是春天动物发情期和夏天气温高闷热的时候,宠物容易烦躁。 另外,建议不要和陌生的狗和猫接触。 特别是孩子不能随便和狗、猫玩。 如果被猫咬伤后出现淋巴结肿胀、畏寒发热等症状,一定要将被猫咬伤的病史告诉医生,以便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