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宠物资讯 正文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有149只野生大熊猫 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扫码手机浏览

  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是正在建设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也是野生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 为了加强对国宝大熊猫野生种群的监测管理,实现国家公园体制下最严格的保护,卧龙片区率先引用DNA技术,为每只野生大熊猫建立户籍档案,通过DNA分析,建立区内野生大熊猫种群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104只增加到最新的149只。

  国宝熊猫在动物园给人一种圆圆的、懒惰的、慢吞吞的可爱动物的印象,在人工饲养状态下也是统一管理的。

  但在四川卧龙,大熊猫的原始栖息地、自然环境下栖息的野生大熊猫,爬得很好,活动范围广,野性十足,躲在崇山峻岭的竹海中,难觅踪影。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璐:大熊猫生活在这样的原始森林里,林下非常茂盛的箭竹和其他竹类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 在这种屏蔽度非常高的环境中,在野外看到熊猫的实体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此外,大熊猫的特色黑白脸书也因为可视性低,给个体识别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管理和保护生活在野外的大熊猫呢? 在传统红外相机、不断发展的人脸识别、无线超短波相机等高新技术相继应用于监测后,基于分子生物学的DNA技术也随之被引用。 用这种技术需要采集的样本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毛发和血液,而是可以从任何地方采集的动物粪便。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旻:据了解,熊猫粪便排出体外时,外面包裹着从肠道表面脱落的细胞。 我们可以从这些细胞中提取熊猫的DNA,经过分子生物学分析,可以正确识别熊猫个体。 然后,可以从分子信息中提取更多的信息。 例如,也可以根据其性别、它们之间的相互亲缘关系、个体识别来估计种群的扩散。 卧龙保护区实际上位于整个熊猫区,首先将该技术系统地应用于区域种群保护与管理的中间。

  这样,国宝大熊猫的生、老、病、死、家族结构、生存状况,在他们不知不觉中就全部掌握了。 相当于在不同DNA图谱的熊猫个体上创建了户籍文件。

  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施小刚:用DNA建档,相当于给所有大熊猫都上了户口。 哪个熊猫在哪个地区? 哪个熊猫分布在哪个地区? 通过另一个DNA文件,我们可以估算和评估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种群今后的发展情况。 包括通过DNA文件了解熊猫雌雄比例,评估野生大熊猫今后的发展。

  动物粪便DNA分析技术由于采集样品比较方便、经济、不惊动动物,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野生动物种群调查方式。

  为了尽可能覆盖所有大熊猫个体,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时间的样本采集和对比分析,最终获得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领域最新的野生大熊猫统计数据。

  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施小刚:对全区10622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两次大熊猫DNA采集工作。 DNA分析显示,卧龙自然保护区目前分布有野生大熊猫149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