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的4月1日,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雅安市宝兴县邓池沟的丛林中,得到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发现:将一只活体大熊猫完整记录下来并送往法国,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鉴定为动物新品种。 从此,大熊猫进入了人类科学研究的视野,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宠爱。
黑白毛皮的“花熊”
1869年2月22日,阿尔芒戴维离开成都,前往邛崃山深处的邓池沟大教堂。 初春时节,河沟边的春花星星点点地开放,花蕾初放。 野樱如白云,留恋高山深谷之间。 青藏高原上,西向东耸立着莽莽的山峦,突然被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分割成一个“丁字路口”,南北东西的动植物都集中在那里。 从成都平原到“丁字路口”的路上,尽是看得见的奇花异草。 戴维越走越兴奋,意识到自然宝库正向他敞开。
阿尔芒戴维
整整花了六天,他经过唐诗著名的五津渡口、邛崃油榨、芦山大川镇,最后越过海拔3000多米的大翁岭,到达穆坪(现宝兴县)土司辖下的邓池沟。 远远望去,在海拔1765米的山腰平台上,耸立着一座有着中国式大屋顶的两层楼的四合院。 它建于1839年,属于巴黎远东教区成都平安司教区,是川西天主教的大本营。
大卫到达邓池沟的第二天,就投入了动植物标本的采集。 在横断山脉中最陡峭的地区,突然下起的雾很难分辨东西。 他迷路被猎人救出他曾走过“人生最惊险的山路”,当身体悬在断崖峭壁上时,他在心里默默祈祷。 “下次要是能出去,什么路也挡不住! ”3月21日,他去红山顶视察,回去的路上在姓李的山上的民宅休息。 池边的墙上,黑白相间的毛皮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天啊,世界上还有这样的黑白毛皮兽吗?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据主人介绍,这是隐藏在这一带高山密林中的兽类,乡下人都叫它“花熊”。
4月1日,猎人抓住了“花熊”,终于这个物种出现在戴维面前。 这是只年轻的大熊猫。
那天晚上,戴维在灯下匆忙写了一份给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的报告。 最初被称为“黑白熊”。 米勒爱德华兹根据这种动物的毛皮、骨骼和戴维的报告得出结论,这是世界上罕见的动物新品种。 1821年在喜马拉雅山麓发现了吃竹子的小熊猫,因此将这个新品种命名为大熊猫。 从那以后,熊猫的名字终于在中国“约定俗成”,并固定下来。
大卫给法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报告和米勒爱德华兹馆长长达27页的鉴定书发表在该馆1870年的报纸上。 两篇文献是大熊猫的身份证明。 直到2009年4月,在中外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大熊猫身份证终于在“大熊猫神庙”——邓池沟教堂展出。
法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大熊猫骨架
我发现在古代铁器生锈了。 有“锈”、“赤铁”、“铁丹”、“红土”等记述。 但“铁锈”的科学命名在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后正式命名为三氧化二铁。 同样,戴维的惊人发现是大熊猫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发现。 于是,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邓池沟成为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 1869年4月1日是大熊猫走向世界舞台的纪念日。
从猎物变成旗帜
1870年大熊猫标本在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问世后,引起广泛关注,极大地刺激了西方探险家的好奇心。 英国人来了,德国人来了……他们竞相收集熊猫皮、猎熊猫、带走熊猫机体。 最有名的猎人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两个儿子,西奥多罗斯福和库米罗斯福。 他们俩在岷山和邛崃山辛苦了,但一无所获。 1929年,两人在邛崃山境内同时枪杀熊猫。 之后,他们把熊猫皮送到美国芝加哥的菲尔德博物馆,写了一本让他们暂时出名的书《追踪大熊猫》。
1936年11月,美国时装设计师露丝哈克尼斯到汶川草坡之乡不久,就收到一只不足百天的熊猫幼体,取名“苏琳”。 她设法把“苏琳”带出中国海关,横渡太平洋,在圣诞节前夕到达美国。 1937年1月的一天,在纽约市一个只有男性才能参加的探险家俱乐部,人们像欢迎国家元首一样欢迎她和她怀里的“苏琳”。 来了很多政治家和有钱人。
B :露丝? 尼斯和大熊猫“苏琳”的照片据网络报道
1937年2月18日,经过充分准备,“苏琳”终于在芝加哥动物园见到了望眼欲穿的美国民众。 第一天,5.3万人挤进了动物园。 这个记录至今也没有被打破。
1938年4月1日,“苏琳”死于急性肺炎,只活了一岁多。 露丝完全不能接受“苏林”的夭折。 而“苏琳”掀起的“熊猫热”,让更多的探险家去滥捕熊猫。 酗酒和吸烟不能释放正在痛苦中的露丝。 她自杀了几次,又多次被人发现获救。 1947年7月20日,露丝在匹兹堡一家酒店的浴缸里去世,享年46岁。
1937年以后,十多只大熊猫作为“熊猫川军”,冲破日军的封锁,被送往美国、英国。 其中有宋美龄送给纽约动物学会的“潘达”和“潘弟”,也有“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之称的大熊猫“明”。
大熊猫“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将23只大熊猫作为国礼送给了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德国9个国家,目前墨西哥城只有2只大熊猫的后代。
从1982年开始,中国**根据熊猫资源状况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的精神,停止对外捐赠熊猫(包括交换),以出租形式对外提供大熊猫。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先后经历了日本、美国、奥地利、泰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新加坡、加拿大、比利时、马来西亚、韩国、荷兰、德国、印度尼西亚熊猫合作研究,旅居海外的大熊猫及其幼仔共有56只。大熊猫的到来受到了国外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成为了中外人民友谊的使者和桥梁,进一步推动了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动植物保护领域的合作。
它们比前辈“苏琳”幸运的是,人们更加懂得如何科学地爱熊猫,让它们在人工圈养环境下生活得幸福、快乐。
1961年,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后更名“世界自然基金会”,英文简称WWF)宣告成立,并一致通过将斯科特爵士设计的大熊猫图案用于WWF的会旗和会徽。
从熊猫,看中国
1978年3月,中国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教授率队,创建了第一个大熊猫野外观察站――五一棚。此前,根据胡锦矗等专家长达4年的野外调查,弄清了占中国大熊猫数量四分之三的四川大熊猫艰难的生存状态。
1980年,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研究大熊猫,乔治夏勒博士作为WWF的首席专家来到中国。从都江堰前往卧龙,一路上看到岷江上满是漂木,夏勒问道:“森林都砍光了,熊猫怎么活?”
中外专家组进行了长达5年的合作,其重要成果是撰写了《卧龙的大熊猫》这一部最具权威性的大熊猫生物生态学专著。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困难重重,夏勒遇到了太多不愉快的事。他写了一部世界畅销书,以优美的文笔描绘了大熊猫及栖息地的山林之美,同时对大熊猫的命运深感忧虑,书名为《最后的熊猫》。
△1980年,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研究大熊猫,乔治夏勒博士(右)作为WWF的首席专家来到中国,与胡锦矗(左)为首的中国熊猫专家们共同进行野外大熊猫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并对长江上游的森林工业局发出禁伐令,还划出大片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栖息地。这被称之为“就地保护”。同时,投入巨大的力量突破人工繁育大熊猫的“发情配种难、受孕难、育幼难”,即所谓“三难”困境,实施“迁地保护”。回顾20世纪80年代,大熊猫种群一年能新增1~2只幼仔,已经很不容易,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每年都有数只、数10只幼仔降生。截至2018年11月,全球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达到548只。“迁地保护”取得成功之后,马不停蹄地实施“野放计划”,给那些孤岛分布的种群,送去能适应野外生活的“种子选手”,旨在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实现整个大熊猫家族的复兴。
感谢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科研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学习、消化和利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从五一棚时期利用无线电跟踪技术,到现今的野外调查使用的GPS加电脑,以及普遍安置红外触发相机,使野外的科考资料收集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在人工繁育大熊猫方面,先进的人工采精、冷冻精液,以及亲子鉴定、内分泌研究等技术,为人工繁育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12月18日,中国中央人民**赠澳大熊猫“开开”“心心”正式定居澳门石排湾郊野公园。2016年,它们繁育成活大熊猫双胞胎“健健”和“康康”。
如今,中国可以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熊猫繁育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在中国本土取得成果,还帮助了生活在境外的大熊猫生儿育女,受到各国粉丝的热烈欢迎。1963年,中国当时仅有5个自然保护区,都是以保护大熊猫为主,其中4个在四川,它们是汶川卧龙、平武王朗、天全喇叭河和南坪(现九寨沟)白河。到2018年,中国已经拥有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如今,中国又向世界展示出27134平方公里,涵盖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宏图,真是“当惊世界殊”!
2017年,年过八旬的夏勒博士,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立30周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在四川等地已工作了30多年,很幸运能在这里与胡锦矗教授及其他研究人员共同开展大熊猫项目的研究工作。我看到了中国在大熊猫保护、社区参与及新保护区的设立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我很高兴有机会看到这个美丽的地方。对于成都熊猫基地为熊猫保护和熊猫的未来发展所作出的努力,我深感钦佩。”
全世界亿万熊猫粉丝
如同大海涨潮,850万人同时登录一个网站;如同花中选花,6万人报名,选出60强;在扣人心弦的竞争中,60强中选出12强;最后经过激烈PK,12强中胜出6强。这就是2010年8月16日的首次“成都全球招募熊猫守护使”活动。2012年,在上海,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再次启动了“全球招募熊猫守护使”活动。通过这次活动,笔者估算,大熊猫竟然拥有上亿粉丝!
2005年7月9日,华盛顿美国国家动物园的大熊猫“美香”生下的幼仔“泰山”立即成为大众的宠儿。当“泰山”第一次与公众见面的消息在网上公布后,1.3万张参观票在两小时内被抢订一空,以至于服务器都崩溃了。
2007年10月28日,在日本出生的双胞胎“隆浜”和“秋浜”回到中国。清晨离开时,风雨大作,粉丝们追车呼喊着“隆浜”和“秋浜”的名字,泪如雨下,哭声一片,场面十分感人。甚至还有10名铁杆粉丝,跟随“隆浜”和“秋浜”一起飞往成都,直到亲眼看到“隆浜”和“秋浜”入住新居,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热爱熊猫的日本民众,各有自己的“最爱”,定期到动物园来看望,一直要守望好几年。
2016年11月9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迎来了14位加拿大老人,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也有86岁,他们是世界上最老的“熊猫粉丝”。原来,成都有个华西坝,是加拿大、美国和英国教会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所在地。当时,外国人的子女就读于华西坝的加拿大学校(英文简称CS)。由于抗战期间运往美、英动物园的熊猫,都是从灌县(现都江堰市)、汶川捕捉到的,从野外生活到人工圈养,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先后有15只熊猫来到华西坝,这可乐坏了CS的孩子们,他们与熊猫亲密接触,有的还留下了合影相片,成为一生的珍贵记忆。如今,他们回到了成都,再次看到了幼时记忆中的熊猫,不禁热泪盈眶,唏嘘不止。
有关熊猫粉丝的故事,永远说不尽,道不完。所有故事的源头,都来自阿尔芒戴维。
2014年,是大熊猫走向世界145周年,又是中法建交50周年。3月17日,雅安电业局职工、64岁的中国骑友“骨灰级教父”罗维孝,独自从邓池沟教堂出发,目的地是法国西部的埃斯佩莱特市――戴维的故乡。此行要骑车横穿亚欧大陆8个国家,总行程1.5万公里。
△罗维孝骑行回访阿尔芒戴维故里
对于中国而言,保护大熊猫的最大成果就是唤醒了亿万人民的生态觉悟,进而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大自然来说,鸽子花、报春花、大杜鹃花是自然美的象征;对世界而言,大熊猫是和平友谊的旗帜。有了这些动物和植物,生活才会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