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宠物训练 正文

成都有个“人宠双向友好型社区”:有规矩,很柔软,还挺年轻

扫码手机浏览

  无论是在古老的成都人心中,还是在流行文化的歌词中,玉林都被赋予了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实际上,除了居酒屋和咖啡馆之外,这里还有“亲昵社区”。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芳草街街道蓓蕾社区。 这里原是一个以旧院落为主的老社区,玉林西路“火”起来后,辖区不少传统店铺变成了咖啡馆、小酒馆,青年文化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 这种年轻的力量给古老的社区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也给社区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例如,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养宠物,养宠物的人和除了养宠物的人之外的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去年春天,应蓓蕾社区**副**包庆邀请,“90后”社区建设者杨迎琦所在的“大都市小村”工作室参与了“人宠友好型社区”项目。 “除了缓和社区矛盾外,我们还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宠物,也许是个好切入点。 ”包庆说。

  一年多来,从第一个人宠物双向友好型社区到青年友好型社区……

  “你说这件事,谁来负责? ”

  宠物和非宠物,年轻人和老街区

  在维加斯地区,如果点名打卡地区,火堰一定会出名。 在这条古老的充满成都气息的小巷里,有平坦的人行道、高低错落的休息长廊和包围空间。 这里也成为了地区居民自然活动的场所。

  宠物条约

  公约

  不仅养宠物的人和不养宠物的人之间,而且养宠物的人之间也可能产生摩擦。 例如,抱着猫的居民在社区里闲逛,遇到遛狗的居民,猫遇到狗的压力,刮了主人的脸。 “你说这件事,谁来负责? ”在很多情况下,社区只能从中调解。

  社区卡片

  但是,青年如何真正进入社区? 年轻人和老区怎么联系? 社区能做什么呢?

  “也许,接近这个团体,理解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建立社区是个好方法。 ”包庆表示,蓓蕾社区找到了由青年组成的社区文化创意和社区建设机构,启动了“社区故事学院”计划。 他发现许多青年不约而同地提到宠物这个话题。

  2021年初,维加斯地区在火堰街巷博物馆筹办展览,并开辟了“定制我心中美好生活”的留言板。

  包庆的手机上至今还留有这个留言板的照片,上面密密麻麻地贴着几百条信息。 经过统计,发现大部分和不文明的宠物有关。 例如,“在路上踩了狗屎”“猫狗不系绳子”“环境有点不好”。 为此,他在社区工作组**意写了一首打油诗。 “走一次火堰,在布告栏上看一眼,多半是随便拉狗屎。 ”

  你怎么动员人?

  建设社区的第一步:打动人,让人说话

  在尝试新项目之前,调查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去年5月,联合“大城小村”花卉协会,在校园雷社区开展了专门针对养宠物群体和不养宠物群体的问卷调查。 共计约1000件,设置了以两个小组为主体的提问,居民参加问卷调查后,可以免费携带1钂花。 结果也非常有趣。 养宠物的人以为遛狗拴绳子、捡粪便,但不养宠物的人回答完全不同。

  在一对一的调查中,双方都有话要说。 “我们遇到过非常激烈的非宠物居民。 他们抱怨‘狗乱拉屎’,想‘把这些狗赶出去’。 ”杨迎琦说,养宠物的人也感到不满。 “比如,他们觉得社区里遛狗太少,要和在广场上跳舞的小姐们争小天台。 或者,也有孩子聚集在一起抓住狗的尾巴。 ”

  “我们不能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但是可以寻找减少摩擦矛盾的方法。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认为两组相互之间缺乏沟通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建立机制。 ”杨迎琦认为,只有在良好的运作机制下,在社区建设行动中推动的变化才是可持续的。 这种运行机制既需要社区建立起主导者的良好组织,也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以及社区建设本身带来的利益的推动。

  社区招牌

  你怎么动员人?

  通过包庆,“大城小村”团队首先结识了玉林的六位“养宠中坚”。 他们中的一些人长期接受流浪动物。 有人的宠物是酒吧街的“交际花”,“在玉林的宠物界很有号召力,很热心,想为你服务”。 除此之外,玉林是一个古老的社区,居民互相认识,养宠物的人也互相认识。

  杨迎琦首先给6位“养宠大户”拉了群聊,从而发展了第二个约50人的“中层”群聊。 据她发现,这些人主动将其他宠物饲养者拉进群中,群聊规模也逐渐扩大到262人,除校园周边的商铺、居民外,辐射范围按照宠物饲养的散步路线,扩大到省体育馆

  这个200人的社区是杨迎琦组成的最活跃的社区,群里经常有宠物饲养心得交流,还有“哪些宠物失踪了,来我家‘捡’”等话题。 在她看来,“让别人动起来说话”是建设社区的第一步。

  在社区的井里画画

  怎么说?

  召开研讨会,调动中坚力量

  基本宠物社区建成后,“大城小村”团队搭建工棚,开展了一系列社区建设工作。

  例如,为了解决饲养宠物的人与饲养宠物的人之间的矛盾,“大城小村”首先组织了专家和骨干的讨论,从公众的角度制定了一些社区宠物友好条约。 随后,重新组织玉林的宠物饲养者和非宠物饲养者进行了7次在线讨论,用了一年的时间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最终制定了13个社区宠物友好条约。 内容包括遛狗、捡宠物粪便等。

  宠物公约扑克牌、口罩

  在养宠社群基础之上,今年3月,“大城小村”通过走访辖区商家的形式,建立了一个宠物友好商家联盟。同时,和养宠人共同制定了蓓蕾宠物友好地图,记下养宠群体习惯遛狗的路线、时间,以及每一个宠物可以游戏、打闹、交朋友的地点,以此方便两个群体“错峰”出行,尽量避免摩擦。

  伴随讨论的进行以及养宠人彼此间的日益熟悉,工作坊中逐渐涌现出一些愿意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来协助改造的人。比如,“大城小村”团队跟骨干们提议,社群可以自主筹款改造居民们常去遛狗的一个小天台,有人自告奋勇,参与CAD制图和工程造价。

  “我们还链接了一些学校资源,希望引导青少年建立文明意识,让下一代去影响带动更多人。”今年国庆期间,“大城小村”与成实外教育集团旗下学校共同完成了城市文明养宠倡导行动、流浪动物关怀行动,家长的积极性也超出她的想象——当天活动名额只有60位,短短一天就有300余人报名。

  “去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或理念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引导居民建立文明意识,共同维护我们居住的生活环境。当然,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号召有专业度的青年群体进入社区,来进行引导。”杨迎琦说,一年多时间里,“大城小村”建立了一支约300人的蓓蕾宠爱志愿者服务队,这些志愿者除了协助“大城小村”进行项目调研,还会投身社区活动。

  成实外集团猫盒子

  吸引年轻人

  为社区治理找一个“柔软”的切口

  采访中,杨迎琦和包庆都提到了“认同感”和“共情”这两个词。他们认为,青年群体更需要得到认同感,也需要有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间,进而,他们会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工作中来。

  青年群体的能动性大大超出了包庆预期,“他们的方式、‘脑洞’比我们社区能想到的还要多。”他提到,有天晚上,正在社区加班的他,被一些骨干和养宠居民“找上了门”——他们希望社区能开辟一个专属宠物的活动空间。

  刚进办公室,他们就拿出一张A3纸,那是一张社区小天台改造规划的CAD制图,制图人指着这张图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们的计划。

  流浪动物地图摊位

  宠物友好商家门口摆放的流浪动物箱

  “社区工作不是想当然,过程中也有一些失败案例,但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好耍、有趣的尝试,来了解青年群体。”比如,通过不定期举办街区博物馆展览,为青年插画师搭建展示平台;举办一些针对青年群体的活动,如音乐节、咖啡节、单车换咖啡活动等等。

  爱宠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