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我国古代重要家畜之一,相关考古发现,家犬遗骨最早发现于距今约95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因其敏锐、忠诚、警惕、勇敢的特点逐渐被前人驯化,出现在狩猎、战争、家庭等诸多场合而且殉犬这一现象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殷商时期发展到一个比较普遍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殉犬现象在数量和规模上与前后方向相比更为明显和普遍。 这个时期的殉犬主要基于祭祀、建筑祭基、墓葬等目的。
说起传统的祭祀用品,你可能会想到猪、牛、羊等,但很少有人知道狗也被当作祭祀品。 《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事神,先事鬼》,《吕氏春秋》也记载了商汤《桑林祈雨》的故事。 商汤天下大旱,在桑林祈祷,剪头发,剪指甲,作为牺牲让鬼神下雨。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商代侍奉鬼神的虔诚态度。 而商代犬之所以在祭祀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因为犬因其自身的敏捷被视为商人与鬼神和祖先沟通的心灵之物或媒介。《墨子天志下》载”天子必死且牲畜豢牛犬豕在祈寺向天祈祷”,《墨子迎敌祠》载”其动物为狗”犬羹献“(旨在祭祖仪式上用狗做饭)
建筑的奠基正如现在我们所知,盖房子破土动工、上梁、落成的时候,我们会有相应的仪式祝工程顺利。 商代的大型建筑建造时也有类似的仪式,但作为敬慕鬼神的东西,今天常见的牛羊和红布等并不多见。 狗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墓葬中的殉葬现象普遍出现在贵族至平民的墓葬中,选取其中最主要的方式进行阐述——腰坑殉难犬。
上图中的红色部分是我们所谓的腰穴位置,靠近墓穴最底层腰部的位置,上面覆盖着棺材和尸体。 其埋葬位置大致在身体腰部的位置,所以将其称为腰穴。 考古发掘研究表明,殷商后期墓葬中腰坑墓葬的比例约占70%。 商代前期墓葬中,腰坑位置多为殉犬,到商代后期,大中型墓葬腰坑逐渐出现人、狗、玉石、兵器、容器等,小型墓葬中仍以殉犬为主,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和阶级分化有相当大的关系。 受“活死”观念影响的商人,希望把生前拥有的东西带到地下继续享受,而狗作为人们看家和心灵的工具,成为主人走向另一个世界的“向导”。
商代还发现狗以宠物形式埋葬在坟墓里,二奥文化遗址发现了装在红漆木箱里的狗骨架,有殉道者跪在殉道者的狗窝里,也有可能是养狗的奴隶。
对墓葬发掘的狗骨分析表明,商代晚期殉道犬多集中在年龄2个月~1年之间。 这可能是因为经济原因,为了避免杀死已经在人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成年狗,或者为了养育幼犬而花费的物资和财力。 不杀死两个月以下的狗,可能是因为人类对弱小生物的同情和狗作为人类忠实朋友的双重原因。
商周时期殉狗习俗逐渐盛行,殉狗习俗盛行后衰落。 我们大部分人都应该读过《礼记曲礼下》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罗宾逊遇到了野人,互相战斗,当失败者被用作食物时,我的脑海里有一个被木棍钉在木棍上的野人,挂在火堆上不断翻滚,浮现在他们的眼前。 战败的野人会和荒野里的猪和牛等一样成为食物。 在非洲许多原始部落中,很多人戴着用骨头做成的项链,或者用死者的骨头作为武器,从中可以窥见原始部落和早期国家形成时期血腥残酷的一面。 由于篇幅的限制,文中对此不再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