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宠物训练 正文

看不到父母就以为他们消失了?常陪孩子躲猫猫,训练物体恒久概念

扫码手机浏览

  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他们也拽我们的衣服,说:“爸爸妈妈不要走,不要丢下我! ”我想很多父母应该都有哭泣的经历。

  脑子里不是已经有画面了吗?

  这种离开父母就会哭喊的情况,不仅在上学的时候,在父母们出门工作的时候,孩子也会表现出这种感情,有的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如果不抬头看父母,马上就会崩溃……。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的“分离焦虑”一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请让我来说吧。 孩子粘在一起,有时也不一定全是“不安”的错。

  很多时候,他们的小脑袋里对“物体永久”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以为只要是在视线范围之外的东西就会消失,再也找不到。

  什么是“物体永久”? 过去,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婴幼儿时期,只要远离某个物体,也能感知到物体的存在,就有“物体恒久”性的概念。

  相反,认为感知不到物体的存在、看不见的东西不存在的话,就是缺乏“物体永久”的概念。

  孩子缺乏“物体恒久”的表现有哪些呢? 不仅害怕与父母和家人分离,还可以从孩子的表现来判断他们对“物体永久”是否认识不清。

  我觉得以下几点可以作为父母们的参考。

  1、吃饭的时候不敢把脚放在椅子下面

  如果遇到孩子吃饭时盘腿坐、蹲在阿姨身上,父母首先不要指责孩子“不坐”,也不要教孩子餐桌礼仪。

  问问宝宝吧。 这样坐久了脚会麻木,为什么要这样坐呢? 如果被回答“放下脚就消失了”,就可以得出结论。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听从湖绿孩子的想法,鄙视地说:“别胡说! 坐下吃饭吧! ”这样不仅对孩子了解“物体永久”的概念没有帮助,还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否定了,甚至会在心底发出“我和别人不一样,奇怪吗”的小声。

  父母们真正正确的做法,是耐心地引导宝宝,“小脚不会消失。 真不敢相信。 一起碰一下吧! 我想是告诉你”。 宝宝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推翻“脚尖在下就会消失”的想法,从而更加加深印象。

  2、不想在幼儿园还玩具之类的

  活动结束时,当有人要求把玩具和用过的剪刀还给我时,有些孩子突然哭了起来,不想把它们放回去。

  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是孩子自私的表现。 如果有幼儿园里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 但有时候,很可能用大人的眼光误解了孩子,活血他们真的很怕自己看不到这些东西,就会消失,所以不会交给老师。

  1、孩子本身没有安全感,害怕失去

  因为有天生胆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所以害怕身边的物体消失。 这可能是从娘胎里带来的特质。 或者是父母平时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害怕孩子会失去这么多。

  2、父母与孩子玩的游戏重复率过低

  我们经常和孩子玩的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它对孩子的影响这么大。

  许多游戏都是父母们一时兴起,与孩子互动。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父母自己觉得这个游戏没意思,或者因为太忙没有时间和孩子玩同样的游戏,可能会误以为游戏玩了一次就没了,再也不能玩了。

  所以,父母们在和孩子结束游戏时,会说:“下次再一起玩这个游戏吧? ”我认为应该追加一句话。 他们可以重复进行这个游戏。 不会因为今天玩了就不存在了。 这样,孩子们也不会进入误解。

  3、父母对孩子使用率的错误分手方式

  离别的时候哭,真的是因为孩子天生粘人,离不开父母吗? 其实也不一定。 在前一次离别中,父母使用错误的可能性很高。

  有时候,我们在和孩子开玩笑。 “妈妈要去工作了。 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请和爷爷奶奶一起睡”。

  在父母看来这可能是一个笑话,但如果孩子没有正确的判断力和便利,他们就会认为这个笑话是真的。 所以,我害怕父母出门的时候再也见不到我们了。

  和孩子一起玩猫,帮助他们解开“物体的永恒”。 有人说,捉迷藏是跨越种族、地狱,世界上最统一、最通用的游戏。 我觉得这个阳朔一点也不过分,忽略了他的重要作用。 那就是帮助孩子理解“物体的永恒”。

  父母们可以通过和孩子反复捉迷藏,让孩子的脑海里反复出现“妈妈去哪儿了”的困惑和“妈妈突然出现”的惊讶。

  孩子们多次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我们,最终他们会明白自己虽然看不到妈妈,但妈妈仍然存在,不会消失,消除因不明白“物体永久”的道理而带来的焦虑。

  除此之外,玩躲猫猫的游戏还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因为有必要考虑无论躲在哪里都不会被发现、头和脚没有完全遮住、会不会出现破绽……等等。 通过这些思考,孩子可以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判断。

  儿童世界往往只是单纯地让我们感到惊讶,所以我们做父母,就要及时发现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摆脱误解,保护他们的小心灵,让他们成长得更健康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