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出生就多享受家庭的一切特权,孩子被称为“宝物”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当父母试图树立威信或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他们发现事情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因此,很多人认为,养育孩子最困难的一年是孩子2岁到3岁,就是家喻户晓的“可怕的2岁”。
本来以为孩子很可爱,为什么到了两岁心情会有很大的变化呢? 首先,让我们看看2岁孩子的哭笑不得。
1、“狗不理”宝宝
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母亲分享的视频。 家人带着孩子回老家过年,几天来孩子经常和家里的狗玩。 这一天,孩子又和狗玩了一上午后,狗受不了,不想再和孩子玩了。 孩子再来玩的时候,它坐在那里不动,连一只“狗眼”也没给孩子,孩子生气地转身去抓鸡。
孩子还感到不满,妈妈说。 “你上午抓狗的尾巴,扯狗的耳朵,它没有咬你,我笑了。 生气也没关系吗? ”
2、脾气暴躁的宝宝
爸爸带着宝宝去玩,宝宝不听话,宝宝屁股坐在地上起不来了,变成了爸爸拉不动的小棉袄。
3、喜欢哄宝宝
妈妈正在包饺子。 宝宝来了,正要打扰你。 这个也不能带。 那个也不能带。 婴儿想要拿走的话,会把馅翻过来。 妈妈很遗憾。
到了2岁,孩子有时会不听话,强迫他做什么,一言不发地坐在地上,甚至连保姆都撒娇打滚,变成双重人格:“撒旦的孩子。” 为什么? 因为这是2岁孩子所具有的特征造成的。
所以2岁的孩子,有天使的一面,也有被人讨厌的时候。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如何抚养孩子?
一、明确父母地位、坚持育儿目标的美国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认为,育儿可以分为“服务季”、“权威季”、“指导季”,每个季节包含的教育内容都不一样。
孩子0~2岁时属于“服务季”,父母充当仆人,孩子是太阳,父母(尤其是母亲)围着孩子转,只是为了让孩子安心成长。 3~13岁孩子进入“权威季”,父母树立权威、管理孩子,孩子学会自立,形成自律、负责任的自我管理。 孩子13~18岁是“指导季”,这时父母会帮助孩子获得各种生存技能和本领,为孩子的独立生活、工作做准备。
2岁的孩子刚进入父母的“权威季节”,就开始学习各种规则。 2岁之前母亲围着孩子转,2岁以后孩子需要按照父母赋予的规则行动,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母的地位必须明确。 需要从孩子的“仆人”变成掌握“语言权利”的权威人士,没有必要像以前那样顺从孩子。
我们养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将来能独立生活,应该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开始培养孩子,作为权威人士的父母需要制定孩子的一系列计划来帮助孩子实施。
二、坚持让孩子做越来越多的事情1、让孩子独立吃饭
民以食为天,觅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初生婴儿知道张开大嘴寻找食物,孩子有意识地往嘴里放食物时,可以制作适合小手握的食物给孩子自己吃。 孩子可能会吃饱,但那不应该成为喂孩子吃饭的理由。 让孩子自己吃饭,可以为上幼儿园做准备,也可以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2、学会上厕所
尿不湿的发明给父母带来便利,给宝宝带来美好的体验。 妈妈和孩子可以整夜安眠,不用半夜尿尿小便,外出时也保护孩子的隐私,避免尴尬。 但是,孩子无论如何都有离开撒尿的时候。 2岁左右是适合训练孩子的阶段,比如厕所,学会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孩子会获得很大的幸福感并感到自豪。
3、自己的事自己做
我们总觉得2岁的孩子还很小,担心他这个做不好,那个危险,或者孩子累了,总是代替孩子做很多事情,其实2岁的孩子可以做。 只要提供喝水、收拾玩具、刷牙洗脸、叠衣服等便利条件,孩子就能把事情办好。 他可能不是那么完美,但只要迈出了第一步,能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
4、不压抑孩子探索的本能
孩子的行为确实需要受到限制,需要让孩子明白,不是什么事都能随心所欲地做,但前提是要有章法,不能抑制孩子探索的本能。 妈妈包饺子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几块饺子皮或面团,就像孩子想过来帮忙一样。 孩子高兴地坐在旁边做自己的专用饺子。 但是,强行制止,很可能会让孩子哭,翻棋盘,翻馅料。 为孩子创造了满足好奇心的条件。 孩子还是那个可爱的宝宝。
结语:孩子两岁,是最坏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即使淘气到“狗不理”,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爱的宝宝。 父母要坚持养育孩子的目标,从“孩子的仆人”转变为“权威父母”,让孩子意识到孩子应该遵守规则,听从父母的引导,在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时要讲究方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