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2022北京白塔文化周”系列活动在北京白塔寺隆重启动。 本届文化周以“携手共创中尼文化遗产新辉煌”为主题,共设6个主题日,近20场主题特色活动呈现中尼丰富而优秀的文化资源。 据介绍,这个文化周将持续到11月13日。
中国古彩戏法、尼泊尔传统舞蹈、文化周活动丰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更美好世界。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多维展现丰富多彩的亚洲文化遗产,纪念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2022北京白塔文化周”正式启动。
本次文化周旨在挖掘展示白塔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白塔寺与阿尼哥在中尼两国友好交往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白塔寺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价值和独特文化意义。
开幕式上,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与尼泊尔帕坦博物馆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陈松对尼泊尔驻华大使馆经济公使查文德拉? 帕里斯赠送象征中尼友谊的书法作品。
其间,白塔寺举办了“文化使者——阿尼哥画传展”、“功夫佛韵——中尼造像与唐卡艺术展”、“艺传千年3354中尼传统工艺展示”等展览。
白塔寺宝物众多,不仅有宏伟的历史建筑,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从元代的狮子到清代的唐卡,从各个时期美丽的佛像到**文物罗德俊的手书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白塔寺收藏了8张清代唐卡。 这8枚游标卡尺幅面巨大,用料考究,内容丰富,笔法细致,体现了18世纪清代唐卡艺术鲜明的风格特征,是清代北京地区的唐卡珍品。
此外,在文化周的中国文化主题日,游客还可以欣赏到中国古彩戏法、中国杂技、北京韵大鼓、京剧演出,以及传统老北京兔爷的制作技艺展示和推介。 尼泊尔文化主题日将介绍尼泊尔传统工艺品,游客还可以欣赏尼泊尔传统舞蹈演出。
建造白塔的阿尼科在当地被称为民族英雄
白塔高约51米,整体洁白,为砖砌,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组成,其造型来源于古印度窑封坡的佛塔。
白塔由阿尼科主持建设,融合中尼佛塔建筑艺术,既适应宗教活动要求,又发挥了壮观的王城作用。
尼科( 1244-1306年),尼泊尔皇族出生于“精致的艺术之都”图案,从小受到优秀的艺术熏陶,具有优秀的建筑、绘画、铸造才能。 他16岁来到中国,经帝师入思巴忽必烈推荐,受到元朝三代皇帝的推崇和尊崇。
到元朝任职40多年,他一生致力于中尼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开创了“西天楚相”艺术流派,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他一生完成了三座高塔、九座寺庙,铸造、绘画的塑料作品数不胜数。
尼哥的艺术成就,是中尼交往史上的精彩篇章,为中尼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尼泊尔人民誉为民族英雄。
750多年历史的白塔是中尼文化的见证
妙应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院内建有白塔,故又称白塔寺。
北京白塔寺建于元朝至元八年,也就是公元1271年。 同年,采用忽必烈法,将国号改为“大元”,形成统一南北、多民族融合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新格局。 得益于元朝中央**对西藏地区的全面施政,这座汇聚尼泊尔、西藏、蒙古、中原建筑艺术精华的白塔得以在元朝都城建成。 它不仅受到护持国祚昌隆的期待,而且在历史上切实密切了中央**和蒙藏地方的政治联系,成为西藏和内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白塔是北京地区现存唯一完整的元代文物遗存,是祖国统一、民族融合的象征,也是中尼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的历史见证,因其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1961年3月4日,妙应寺白塔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始建于元大都同时期,素有“金城玉塔”之称,是中外学者公认的研究元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的权威实物证据,历史悠久,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委市**高度重视白塔寺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先后进行了9次保险维修。
近年来,作为全国第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都文博持续推进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全面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 拥有750多年历史的白塔作为北京老城的重要历史见证,肩负着凝聚老北京深刻记忆、展示古都风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国家与首都国际交流,特别是服务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