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在广东省惠州,一名路过的男子用拖把殴打在店门口休息的小狗的视频在网上公布。
视频中,该男子捡起地上的拖把,靠近在椅子上休息的小狗后,疯狂地迅速挥动拖把并朝小狗打去。
被打的小狗痛得发出悲鸣,站起来逃跑了。
男子似乎很困惑,并没有就此放过小狗,而是推倒了一辆残疾自行车,不停地敲了几下。
据查看监控视频后的店主称,小狗是他养的宠物狗,被打的前已经怀孕,正在流产,一副眼镜被打烂,自己做不到。
视频一出,虐待狗者的行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谴责。
人的天性是善的,为什么有人在对待弱小动物时会这么恶毒呢?
虐待和杀害猫、狗等动物的新闻屡见不鲜。 更可怕的是,这些施暴者中有时还有未成年的孩子。
同样是今年,2月20日,山西临汾霍州某小区,几个男孩把小狗从20楼扔下。
他们把小奶狗吊在高楼的窗外,脖子上系着绳子,一个男孩站在窗户里拉着绳子。
小狗因为害怕而不断叫苦,但几个男孩开心地笑着,似乎很享受看到弱者因极度恐惧而无力的样子。
小狗的悲鸣并没有激起几个孩子的同情心,他们倒数后解开了绳子。
小狗的身体被迫一点一点地离开窗台,抓住窗户的边缘拼命挣扎,但无济于事。
幼小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近年来,每当发生虐待动物的极端事件时,就会引起关于虐待动物行为和虐待动物法的公开讨论。
与对人的暴力不同,对动物的暴力行为成本低,不易被发现。
一项调查显示,每年有近百万只动物在家庭暴力事件中被虐待或杀害,虐待和忽视动物在农村和城市很普遍。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虐待动物的各种行为依然发生着。
研究结果表明,有虐待动物史的人实施暴力犯罪的概率比没有虐待动物史的人高5.3倍。
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是指用踢猫的行为来比喻将愤怒和不安等感情转嫁给比自己矮的人和动物。
一开始,他们从弱小的动物那里获得凌虐的快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恶意逐渐指向其他弱者。
人性的邪恶在那一刻,就像东野圭吾在《白夜行》中写的话一样,“无法正视的除了太阳以外还有人心”。
人性之恶,无论年龄大小,再小的孩子,都能冷血地惹人生气。
作为父母,贬低或无视孩子虐待动物的行为,就是放任恶事。
头两年,一名高中学生用牙签扎满小猫的四肢,威胁说一天杀了8只猫,这几年死在他手里的动物不超过100只。
从志愿者口中得知事情经过后,这名学生的父母并不介意,母亲说儿子只杀了两只猫。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 在家庭教育、行为素养、待人接物等方面,父母过去对子女的教育表现明显。
大多数情况下,隐藏着暴力倾向的孩子们,本能上并非如此。
事实上,父母的错误行为直接影响孩子扭曲的品行。
其一,他们的家庭生活中往往充满暴力行为,而他们只是笨拙地模仿学习这些行为,把所有的压力都强加给比自己弱小的人和动物。
这些孩子中,有人自己遭受家庭暴力,也有人目睹亲人遭受暴力。 这些暴力行为沉重地打击了儿童,扭曲了他们的思想,使他们产生了暴力虐待的倾向。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暴力虐待也逐渐严重,并发展成更严重的后果。
上个月,安徽巢湖发生了一起可怕的恶性事件。
一位父亲因为家庭琐事,把愤怒发泄在亲生孩子身上。
不仅对宝宝破口大骂,还扇了几耳光,像抓小鸡一样双手掐了宝宝两次脖子,用力掐了一下。
哭泣的婴儿喉咙瞬间不发声,双手在空中颤抖,隔着屏幕可以感受到孩子的疼痛。
这样的场景只有亲眼看到,才能相信这是家庭里的“教育氛围”。
用暴力掩饰着自己的不称职。 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的身心健康得不到自然的保障,埋下了心理扭曲的种子。
二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太严格,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
对于父母的严格要求,很多孩子会感到压力。 如果父母只为自己着想,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积累后,孩子就会用外面的东西发泄情绪。
对一些孩子来说,虐待动物是发泄他们感情的一种手段。
三是父母缺乏对孩子的爱,或者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轻视孩子的精神需求。
童年缺乏父母的陪伴,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孩子就会变成不爱的人,不爱别人、不爱别人。
缺乏共鸣的他们当然不能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思考。
没有天生坏的孩子。 只是受过错误教育的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邪恶很小,别做那个。 善小请不要做那个。
当孩子有虐待动物等暴力倾向时,父母最应该做的,莫过于是非曲直去维护和辱骂孩子,而是从源头上找出孩子使用暴力的原因,用爱心和善意去引导和纠正。
在孩子面前,对生命的敬畏、对孩子的爱、对原则和底线意识的培养等等,一切可能都不一样。
孩子善良美丽的天性,需要父母和家人全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