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上海持续高温。 在位于上海郊外的盒马养虾基地,一尾南美白对虾在室内养殖池中舒适地游泳。 随着基地首只陆地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本月顺利上市,上海海洋大学硕士毕业生团队的“陆地养殖对虾”新技术方案得到市场肯定。
传统的虾池多设在露天,在乡村淤泥上挖洞充水。 由于“靠天吃饭”,受环境影响较大,土塘养殖产量不高。 3年前,上海海洋大学养殖学专业毕业的陈伟来到基地,与其他两人分别来自海大海洋科学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的毕业生孙习武、庄保**起开始了“陆地淡水养殖对虾”的研究。
对虾作为生物,其养殖生产过程难以像工业产品一样进行严格的项目管理。 项目成立初期,孙习武带领团队对目前国内主流对虾养殖模式、技术和养殖团队进行了深入考察和评估,最终以“强污染、轻絮凝团、少换水、低能耗、高效、绿色环保”19个字为核心
对水产养殖的热爱,这支硕士队伍发挥了技术优势,将一定比例的淡水和盐卤配制成“半咸水”,或将海水配方配制成人工海水,为人工养殖创造了基本条件。
南美白对虾一般150-180天达到育种阶段。 为了充分认识和了解对虾的生长,陈伟和团队对对虾养殖繁殖、幼苗、幼苗目标粗细、青年对虾管理和对虾养殖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的实践和探索。 无论虾生长的哪个阶段,他都希望改变思路,为虾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 团队还建立了日常生产数据库和分析平台,根据平台强大的数据存储能力和可视化分析能力,提供最佳养殖解决方案和标准流程。
3年在郊外的基地扎根,这支硕士队伍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夏天。 他们开发的工厂内部养殖池,与传统的露天虾池不同,池底带有加热设备,可以将水温控制在每年28到30之间。 “陆地养殖对虾”养殖的对虾皮薄、出肉率高、肉质甜,且整个养殖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耗水量仅为传统养殖的1/10。
“我们现在工业化养虾属于设施农业范畴,是典型的‘新农业’。 ”陈伟希望未来团队继续提高技术水平,使对虾养殖稳产、高产。 他还梦想将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方案推广到缺乏活虾的内陆、北方地区。
文字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