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试图分析孩子生气的原因,用共鸣等正面管教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愤怒,但在很多父母眼里,愤怒是任性、狂暴、不懂事、惯坏的……无论如何,对父母来说都是负面的我们必须明确,接受不仅是处理孩子感情问题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的混乱,换个角度看,它确实没那么糟。
? 发脾气是健康的阶段
人脑有三个管家:理性脑、情绪脑和自主神经脑,对于外界的刺激,情绪脑往往比理性脑反应更快。 对于三岁前的宝宝来说,情感大脑拥有绝对的支配权。 10岁之前感情大脑更强,一般到了20~25岁以后,理性大脑中控制感情调节的前额皮质就会完全发育。 对情感大脑主导的孩子来说,发泄愤怒是健康情感的宣泄手段,大脑正常发育的孩子有情感。 不表露感情的“好孩子”,往往会压抑自己的感情,对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反而是危险的信号。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80%以上的人通过攻击自己的器官来消化自己的感情。 我国古代中医的智慧也是“怒伤肝,怒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应该适当“原谅”孩子的小脾气。
? 发脾气是信任
有一次,小区下面的妈妈们聚在一起揭孩子的坏脾气。 在那之中,一位妈妈说的话让大家闭嘴了。 她说。 “我羡慕你们的孩子对你们发脾气。 一年前,我让孩子成为了“好孩子”。 这一年,他一次也没有对我发脾气,也很少交流。 你们可能觉得我疯了,但我真的希望他能再生气。”我们保持沉默,是因为当孩子不再向我们表露感情的时候,那大概他也不爱我们了。
很多母亲向我抱怨。 孩子在公共场合乖乖地。 在家庭中是典型的“窝里横”。 如果孩子的“侧身”不是特别严重的话,我觉得那是件好事。 连自己的窝都没有一点“侧身”的孩子一定极度缺乏安全感。 他对父母不信任。 怀疑自己是否被爱。 他认为只有好孩子才应该被爱。 这可能是
? 我绝对没有发脾气过
同事家的儿子一直是个乖僻的孩子,最近因为说不出话来勃然大怒。 前几天访问百货商店时,孩子手里的冰淇淋掉在地上,瞬间大哭了一场。 母亲用同感安抚了他。 “我知道冰淇淋掉了,很不高兴。 还想吃吧? 妈妈要不要再给你买一个?”我赶紧再买一个,塞到孩子手里,结果被扔了一把。 母亲极力克制自己想失控的冲动,转移视线继续安抚“那边的小火车多有趣,想试试吗”,但还是没能成功。 孩子越交流越激烈,摔倒在地上泼,父母完全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结果,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
这其实并不少见,但孩子真的不是没道理。 冰淇淋掉了可能只是个导火索。 真正的炸弹其实早就埋了。 就像前几天深夜逆行被警察拦住崩溃哭泣的男人一样,让他崩溃的并不是被警察惩罚,而是身上积攒的压力突然爆发。 孩子也一样,让他生气的可能不是冰淇淋,而是最近父母欠缺的陪伴、无理取闹或轻率的搪塞。 他们只是借冰淇淋诉苦,打孩子。 孩子现在可能害怕得停止了愤怒,但不会消失。 下一个糖果掉在地上的时候可能会再次爆炸。
? 压迫和谴责
“如果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真正的男人不会哭。 好孩子不会生气的”
父母威胁孩子或用标签绑架孩子,让孩子被抢走玩具而感到懊悔,是不对的。 输了比赛感到沮丧是不对的。 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而生气是不对的。 因为恐惧和讨好的心理,即使有感情也无法表达。 这种压抑就是不断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也逐渐否定自己,压抑真实的我,维护完美的形象,一味讨好父母。
但是,如果不慢慢释放生活的黑暗情绪,总有一天会成为吃孩子的怪兽。 学霸吴某从小就是“别人家完美的孩子”。 向北大报告,GRE的成绩在世界排名前5%,接受了波士顿邀请。 同学中没有一个能说出他的缺点。 但是,这个“完美”的孩子残忍地杀害了自己关系好的母亲,在逃亡中,通过欺诈和卖淫接近堕落。 被压抑的人生像弹簧一样触底反弹。 他用最极端的方法撕裂了自己完美的口罩。
? 无视感情,回避问题
小岑抢了别人的玩具,对方的父母又把玩具抢了回去。 孩子就这样哭个不停。 母亲觉得自己的孩子错了,让孩子哭着和其他父母继续聊天。 “让自己哭就好了。 是很长的记忆。”
孩子生气其实是向父母求助的信号。 他们在哭,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妈妈现在不顾孩子的需要,回避孩子面临的困境。 孩子不知道怎么错,该怎么办,能记住什么呢? 他只记得“妈妈不再爱我了”。
? 理性指导,讲道理
“宝贝,你错了。 妈妈让你……"
“比赛总有输赢。 这次输了也没关系,但生气是你错了……”
这些话乍一看不错,但如果错了,就是低情商的表现。 卢梭还说:“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故意感动。” 用大人的想法和措辞给学龄前的孩子讲道理,几乎和对猫弹钢琴一样。 另外,在愤怒的头脑里,谁也听不到大道理。 试图通过讲道理来缓和愤怒,通常是态度好,效果差。 沟通质量的70%由感情决定,30%需要有道理。 但是,孩子生气的时候,父母需要看他的感受,接受感情,而不是讲道理。
? 无条件地接受感情
这里的无条件接受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承认不能消除感情。
贝尔格里奥斯在《荒野求生》中说。
有时候,突然一种负面的情绪从山上涌向山上,似乎会让你消失。试图阻挡这些情绪反而会让你备受煎熬,正确的做法是,坦然接受这些情绪所携带的能量,利用它来强化求生的决心。
情绪这条大黑狗是杀不死的,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和它相处,活在它之上。
第二,允许孩子发泄情绪。
给孩子一点空间和时间去适当地哭泣胡闹,我们不用去阻止,而是静静地陪伴或者拥抱他们,给他们哭闹的自由和思考的空间,等他们发泄完,自然会平静下来,并慢慢意识到哭闹不能解决问题。这个“允许”是很重要的,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在父母面前表达情绪是安全的,让他们知道“我有情绪,但我依然足够好,我值得被爱”。
?引导合理地表达情绪
允许孩子发脾气,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任性妄为,甚至肆意破坏。孩子的情绪比语言发展要快,他们的情绪困在小小的身体里,不会说话或者词不达意,只能诉诸于最直接的发脾气,我们理解这种原始的方式,但是孩子们需要引导进化,学会用合理的方式纾解情绪。
心理学上有个词“觉知”,当孩子觉知到自己的情绪,情绪就被纾解了一大半。当孩子突然爆发脾气的时候,尤其在公众场合,最好先把孩子带到一个安静又安全的环境,让他先脱离旁人围观的尴尬环境,降低他的羞耻感和愤怒感有助于他恢复平静,让他更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等他稍加平复,我们再引导或者帮助他把情绪说出来――“失败了,你现在感到很沮丧对吗?”,“可以和妈妈说分享你现在的感受吗?”
我们还要给孩子介绍更多元的排解情绪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跑步追逐、互打拳击,或者来一场枕头大战,各种运动或者健康的娱乐方式都是发泄情绪的手段。
?预防和减少发脾气的几率